讲经|本空法师在戊戌腊八法会的开示(二)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1-15 14:55


  很多人会这样想,我是不是可以不抓取了,不去增加自己的慈悲、持戒。我刚刚说的是因为你的起点错了,你的起点是因为匮乏去做这些事,如果你认为自己从不匮乏而去做这些,如果你的修行是为了消弭这些匮乏感的话,这本身就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你的修行是为了增加这种匮乏感,那可能就走错路了,走反了,这种匮乏感会一直伴随着你,不安就一直永远伴随着你。



  佛陀成道的经历就告诉我们,可能大家做了很多很多,越做内心越不安,匮乏感越深厚;这种行为没有给你带来身心的安乐,反而带来了身心的痛苦,这种就是无益的苦行。这是我们首先要确定的,跟随佛陀修行,不是要抓取某样东西,所以佛教的修行说"放下"。
 
  放下什么呢?放下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内心的匮乏感,放下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内心想抓取某样东西的欲望。不管你想抓取什么,把这个放下了,就好比放下了炽热烧红的铁球,你的手就不再会被烫伤,那么你的痛苦也会瞬间消失。


 
  这第一个就是佛陀的成道、无益的苦行给我们的启发。还有一个就是当我们的不安生起时,各位会选择很多方式,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或苦难的事时,很多人会变成消极失意,觉得生活好象没有希望。还有人无法直面、承受生活的苦难,所以会去选择各种方式去排遣遗忘。遗忘的方式很多,比如我不关心这件事、用其他的方式冲淡这件事。这两种大家知道其实是不对的。消极失意肯定是不对的,这件事带来了真实的挫败感。遗忘它肯定也不行,同样的状态在以后现前的时候依然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痛苦。
 
  第三种状态可能值得我们去警惕,佛教当中也不认可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叫积极地希望。佛教中常有一句话叫"不怀希望",这句话听起来很消极。我跟很多人说过:我们应该不怀希望地去生活;很多人都说这是不是太消极了。各位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要怀着希望生活呢?


 
  就是我们没有办法直面和承担当下,其实怀有希望是对当下的一种逃避的状态,对希望这个状态我们要警惕。比如新年马上开始了,各位有好多好多希望,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直面当下,我们没有办法在当下生活,所以我们要以一个虚妄的、还不真实存在的所谓目标,或者是一个期待放在前方,我们觉得才能走下去。
 
  这种状态本身就违背了佛教所说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才是一种真正积极的状态。所谓的希望它是一味致幻药,它会让你感觉好象自己有了动力,但其实它带来的是一种更大的失落。如果希望达成,我们会落入希望达成后的一种空虚,因为我希望达成后,我不知道再怎么办,那我再设一个目标,再达一个希望,最后变成不断地抓取、不断地匮乏。


 
  希望达不到之前我们会有一种焦灼和焦虑,努力半天怎么还看不到一个结果。各位在修行当中,如果一直抱有希望,要不你是达到希望就不知道干什么了,或者这个希望久久不能来,就开始焦虑。就问师父:这该怎么办?我努力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方法错了?是不是哪里不对了?总要找找这个病因。这就带来了更大的焦虑。所以希望这个词值得我们警惕。有一句禅诗,各位可能都熟悉: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冬天意义在哪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的意义是因为后面还有春天,各位要看到希望。但是佛教的祖师告诉我们不是的。冬天的意义就是冬天,不是因为它能带来春天才有意义,所以我们不应该给自己一个虚幻的所谓的目标,我们就应该活在每个当下。
 
  你的痛苦不是因为希望没有达成,或者希望的失落,或者希望还在路上,是因为你有希望,因为你不能活在当下。如果你能承认生命的每个当下的状态,你会发现你的生命会特别的积极。因为你不再排斥与逃避现在每个真实展现在你面前的状态
 
  希望是种麻醉剂,让你逃避现在生命中每个最真实的状态,你不去接受,你用一个虚幻的东西来遮蔽自己的逃避,这让我们无法全体的欣赏生命的每个状态。所以大家要学会一种欣赏能力,这种欣赏能力是欣赏生命的能力。既然春夏秋冬都可能被欣赏,只要心中不怀有虚幻、错误的妄取,那么它就是人间的好时节。


 
  同样,我们生命的状态也是这样。因为我住在藏经楼,藏经楼前有一个照壁,照壁上镌刻了《心经》,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习惯,游客们很喜欢去摸那个《心经》,可能是一种祈福的状态。《心经》总共260多个字,当中的"蜜"字,很多人去摸它,可能希望生活甜甜蜜蜜有关系。然后"空"字,摸得相对少一点。摸得比较多的是"生"字,那句话是"无生老病死",大家看"老"、"病"、"死"字特别地闪亮,其他的字都被摸成黑色了,但是"老"、"病"、"死"字还在那边闪闪发光,特别扎眼。这就发现其实大家不能去欣赏生命的每个状态,我们不能欣赏"老"、"病",更不能欣赏"死"。
 
  所以我们不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只能欣赏"春有百花",其他的都不能欣赏,就变成逃避了。所以我们厌恶"老"、"病"、"死"。你厌恶它就是抗拒它,抗拒它就开始跟它对立,这种状态就会让你越来越痛苦,而佛教告诉我们的:你可以去欣赏它。
 
  你可以象欣赏冬有雪、秋有月一样地去欣赏老、病、死,因为它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状态而已。而且这个状态是必然的状态,是你生命中的必然经历。如果你转换了角度去欣赏老、病、死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老、病、死远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是你生命当中的一道风景而已。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它,欣赏它是跟它的一种和解,不和解的话你永远没有办法去直视它,更不要说佛教的证悟了。佛教的证悟是你敢于直视它,直视它之后你才能看清它,看清这个你所谓害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真的让你害怕吗?所以首先我们要欣赏,欣赏之后才会有勇气去直面、看清,最后才能发现"老"、"病"、"死"无非是空花水月一场梦。
 
  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勇气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佛陀也是这样,他作为悉达多太子,他看到"老"、"病"、"死"之后害怕,为了要解决这种害怕。但是他的经历比我们好在,心中的不安出来的时候,他敢于去面对这种不安的状态,那我们可能会选择用遗忘、或用时间来冲淡这种方式来解决不安,下次生起来之后再遗忘、再无视它。

  佛陀当太子的时候在这种不安生起来之后,敢于去直面它,他想把这些搞清楚,所以他开始了修道之路。他走了六年错路,首先他敢,走了这六年错路,如果我们都不敢,也不会去走六年的错路,因为我们一直还没走路。我们先要敢,走错了往回走走。佛陀是过来人,告诉我们哪条路是对的、哪条路是错的,我们要按照过来人的话去少走错路,尽量往对的路上走。但首先你要敢走。(待续)

编辑|慧容
摄影|一叶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