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玉女洞调水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5-13 22:27

  飞来峰的稽留峰东向有一个小山峰,峰上矗立着一块石头,远远望去,恰似一人,而头部两髻微耸,状如一位少妇。人们因此把它唤作女儿山,玉女岩,又叫新妇岩。

  宋以前,灵隐北涧的水位很高,冷泉亭也就造在泉水中,所以那时候的玉女岩还不成其峰,而只是一块俯临涧水的矶石,因此被称之为新妇矶。后来,涧水下降,飞来峰日益跃升,新妇矶也就成了离地较高的玉女岩了。

  玉女岩下有一注水脉,从一个叫作玉女涧的石涧中涌出注入北涧。北宋时期这注泉水是沏茶的上等用水,晶莹透亮、凛冽甘美。

  宋神宗元佑年间,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出于保守的政治立场,上疏反对变法,又作诗以表讽谏,被朝廷发觉,以"谤讪朝廷"罪贬官,出任杭州通判。

  苏轼迷恋西湖山水,灵隐也是他经常游览的地方。这一天,苏轼在游玩中来到玉女岩下,忽然被玉女涧中汩汩流出的泉水吸引住了。

  苏轼对水有独到的研究,尤其对沏茶用水更为讲究。他曾很有体会地谈到茶水的饮用说:最上等的水是天降雨水,"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其次是井泉甘冷之水,"皆良药也"。在杭州任官期间,他对杭州的著名泉水了若指掌,每一处名泉都亲自泡饮品尝过,并一直回味难忘。在《东坡志林》中,他回忆到龙井泉水泡饮密云团茶的甘馨,又说孤山石室前的六一泉,"白而甘,当往一酌",还讲到宝石山下智果院有参寥泉和新泉,"皆甘冷异常,当时往一酌"。他是一个对泉水如此钟情的人,玉女洞的清冽之泉怎么会不使他动心?

  苏轼当即在玉女洞口接了两瓶泉水,准备带回府中饮用。因泉水甘美异常,苏轼又要求定期将这里的泉水送到官府。苏轼是浪漫文人,同时又是北宋政治斗争漩涡中的中心人物之一,加之又恰值贬官不久,因此对官场勾心斗角的积弊了解得很清楚.也许是因此心存疑虑吧,所以在送水这件事上,他也怕下面的差人偷懒,以假乱真欺骗他。为此,他和灵隐寺的寺僧商议,请寺僧们帮助定期取水,派人转送官府。

  为了防止泉水交接过程中真假难辨,苏轼想到古人打仗时接受军令有专门的兵符,就仿照这个方法,取一节毛竹,剖开后一半留在身边,一半交给僧人。每次送水,由寺僧将泉水连同竹符转交差人,再由差人将水送至官府,竹符对合印证确为玉女洞泉水后方可算完成任务。苏轼把这节竹符戏称为"调水符"。

  据记载,苏轼被这件调水的小事所激,浮想联翩,专门写了一首五言诗记载这件事。诗这样写道:

  "欺漫久成俗,关市有契濡。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吾防恐无及。存置为长吁。"

  这实际上已经完全是抒发政治感慨的言志诗了。苏轼从取泉水也要有"调水符"这件事生发开去,联想到世俗欺瞒成风,不禁感慨万分。诗的后半部分更推进一步,担忧汲水之人的心智会超过"调水符"的凭信作用,弄虚作假,使人防不胜防。明眼人马上可以看出,这其实是官场倾轧的感叹。

  苏轼保守的政治立场当然不足取,但他的"调水符"和记事诗,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官场斗争的诡谲莫测和世风的欺瞒奸刁,仍然有它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