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林下何曾见一人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03 11:00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唐)灵澈上人


 
灵澈诗句大意

我已经年迈苍苍身心清闲了无余事,
穿着粗布衣服坐在草垫上也能度日。
遇到很多人都说道不做官该有多好,
但能放下世缘隐居山林的没有一人。
 

 

  注释

  麻衣:纯粹麻布的、毫无文饰的衣服,称为麻衣,意思指普通老百姓穿的最寻常的衣服。郑玄注《诗经》:"谓之麻者,纯用布,无采饰也。"

  草座:用稻草或蒲草编制的坐垫,形容简陋。

  休官:辞去官职。



  灵澈在庐山东林寺时,与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韦丹为忘形之交,经常写诗唱和。韦丹曾寄一诗,表达了归隐山林的意境。灵澈就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灵澈上人在诗的开头先说自己的情况,年老心闲,没有身外事来打扰;对生活的要求也非常简单,有麻布衣服和蒲草垫子即可容身;与世无所争,于他无所求,超脱于俗事之外,清闲宁静。这种境界看似平常,实际很难达到。

  世上有许多老人甘为儿孙作马牛,辛辛苦苦,为后人积攒财富,"白头能有几人闲"?只有修行悟道,着破红尘的人,才能作到"心闲无外事"。

  后两句转到韦刺史的诗,就他归隐的话头表示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空说者多,实行者寡。官场上的人,本来迷恋权位,利欲熏心,可在公开场合,故作清高,动辄声言要归隐山林,抱瓮灌园。也有些把归隐当做仕途不顺时的牢骚话或朋友见面时的寒暄语。总之,没有人把这话当真。灵澈在京城与达官贵人有过不少交往,这类话听得多了,也早就看穿了说话者的虚伪。这次又从好朋友口中听到归隐的表示,就毫不客气地嘲戏了一番:你们见面都说休官归隐好,可山林中怎么见不到一个人影呢?

  历来由于失意文人说隐士多么清高,许由、严子陵、陶渊明何等了不起,一有机会即表白对隐士的钦佩和向往,表示要学范蠡、张良,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但实际上心里很难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也不想放弃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继续在宦海中浮沉。

  灵澈的这首诗,是给朋友的回答,也是两种人生的对话。韦丹说归隐,也有他的原因:官场的矛盾斗争,人世生活的种种烦恼,找难以摆脱,不到出路;看到老朋友灵澈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不胜羡慕,遂出此言。

  两种人生的巨大差别,无法超越的原因不光是在清静与繁忙中作选择,而是该自问己心,到底想要什么。

  隐居生活固然清静,却平淡、简陋、艰苦;仕宦生活虽繁忙多事,时有风险,却可得到感官的享受和酸甜苦辣各种刺激及名利、权势、欲望的满足。人多想要宁静而不要清苦,不要繁忙风险却要各种享受,这就处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困惑中。当真正要作出选择时,在当官与归隐二者之间,人们几乎都选择了当官,而把归隐只作为话题留在嘴边。



  公元9世纪初,大唐宪宗时期,著名诗人韦丹在江西南昌做官,担任江西观察使。他的好友著名诗人灵澈和尚在距离二百公里外的庐山东林寺驻锡。两人经常互相酬答诗句。有一天,韦丹给灵澈寄去了一首感情很深的诗: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

  韦丹在这首诗里说了,自己被皇帝派遣,管辖江西一处地方,责任重大,公务繁重。但是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神马都是浮云",所有的功名利禄,都是虚假的,没什么意思。等将来,把手头上的事情都处理完了,一定和您一起归隐庐山,享受清闲有趣的人生。

  【已为平子归休计】"平"指向平,是东汉时期一个隐士,他看透了富贵贫贱,于是快快地把女儿嫁了出门,帮儿子娶了媳妇,然后就云游四海,最后不知所终,传说他最后成了神仙。

  灵澈和尚收到这封信之后,回了一首诗。灵澈和尚的这首诗意思浅显,却远比韦丹的原诗出名的多。



灵澈简介
 
  灵澈(746-816),字澄源,唐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俗姓汤,越州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少时曾从严维学诗。出家后先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讲律,再至吴兴抒山妙喜寺与诗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荐先后结识包佶、李纾等。因受忌遭谤贬至福建汀州,遇赦后客居安徽宣州,卒葬于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时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赏 析
 
  韦丹在历史上也是一名负有盛誉的清廉官员,他在江西担任最高行政长官,做了不少的政绩。他死之后,老百姓很感戴他,经常采用各种方式纪念他。直到他死了很多年之后,皇帝在闲聊之中问大臣:在治理江西的官员里,不知道谁做的比较好啊?当时担任江西观察使的一个人就直接说,韦丹做的最好,从来没有继任者能超过他的。皇帝听了很感叹,于是命令在江西给韦丹立祠纪念。

  灵澈回复给韦丹的这首诗,一直传诵到今天。两个人的诗歌酬答之后,不久就各自分别,各走人生路了。

  韦丹收到灵澈这首诗之后的反应,历史没有做记载。毫无疑问,他并没有因此感到触动,因为他此后一直都很欢快地做他的官,从来没有做过辞职归隐的举动。当然,灵澈和尚也并不是挖苦他,因为他俩是非常好的朋友。揣测诗里的意思,实际上有对韦丹的勉励,希望老朋友能够真正认识到世间功名的无谓,真正放下这些妄想驰逐。

  实际上,韦丹的下半生并不平安——在他去世的时候,朝廷逮捕他的命令就在路上,因为有人举报他有违法事实,皇帝震怒,下令逮捕。只是因为他已经死了,方才作罢,也算是侥幸全终。而灵澈继续过他幽闲自在的生活,他曾有诗说"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

  灵澈的确只是在人间借一条路走一走,他的余生没有详细具体的记载,只知道他曾经在湖北、湖南、江西待过,在衡岳寺做过住持……其他均不可考,就像天边的一只孤鹤,只在人间瞬息一闪,就泯灭了踪影。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句诗,很形象地描摹着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当年秦朝的丞相李斯,在被押送刑场,即将腰斩的时候,流着泪对亲人说:即便我现在只想每天牵着我那可爱的小黄狗,到东门外溜达,也做不到了——是的,他醒悟了,然而,醒悟已经迟了。

  如果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那么,我们的内心也就不能得到解脱,我们的重负也就不能放下。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惟福报甚深者才能领会。佛陀的道理,非为演说张扬,而需脚踏实地去履行,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勇于审视自身的人,真切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轻快的勇者。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