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元长禅师与灵隐寺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0-10 08:44

文|张云江

  内容提要:千岩元长,元代一位声望卓著的著名禅师,住婺州伏龙山圣寿禅寺三十年,海内外知名。元长年青时期曾担任灵隐寺"书记",因此得以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别不花斋筵上见到中峰明本禅师,得授参"狗子无佛性"之话头;后又在灵隐寺专务坐禅三年而开悟。可以说,千岩元长禅师是有元一代从灵隐寺走出去的一位禅门巨匠。

  千岩元长禅师(1283—1357),元代临济宗著名高僧,中峰明本弟子,住婺州伏龙山圣寿禅寺三十年,声名远达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朝廷曾"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元长青年时代曾在灵隐寺任"书记"(记室),后又在灵隐寺专务坐禅三年,并在灵隐寺内开悟。可以说,元长是有元一代从灵隐寺走出去的一位禅宗大师。兹据宋濂所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为主,参考《千岩和尚语录》、《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五灯全书》、《增集续传灯录》、《续灯正统》、《南岳单传记》等资料,略述元长禅师生平及与灵隐寺渊源如下。

  (一)按宋濂所撰元长禅师之《塔铭》:师讳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越之萧山县许贤乡人,族姓董氏,世以书诗为业,父讳九鼎,母何氏,晚而生师,欲弃之。嫂谢氏鞠以为子。[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元长父亲董九鼎,母亲何氏,生元长的时候他们年岁已经很大了,一开始准备送人的,好在嫂子谢氏不舍得,愿意抚养之。"鞠",养育、抚育也。

  元长少年聪慧,七岁发蒙读书,诸书经目成诵,且出入很有规矩,老父亲很高兴,认为这孩子将来"當以文行亢吾宗"。

  《塔铭》云:诸父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乞师为嗣,谢不从。未几,师遘疾甚革,谢祷于观音大士曰:"佛幸我慈,俾此儿不死,令服洒扫役终身。"祷已,师汗下而愈。遂使从芳游,时年始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氏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曷为复现本身耶?"授经异之。[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元长叔父出家为僧,名曰"昙芳"。同时代确有一位昙芳守忠禅师,为天下著名禅匠,曾主持径山,天历二年(1329),曾与笑隐大䜣禅师一起受诏入京。不过他是南康都昌人,俗姓黃,显然非元长叔父。叔父昙芳想让元长出家为己嗣,嫂子不同意。后来因病而许之。十七岁,元长随叔父住寺庙中,开始学习佛经。

  《塔铭》中云:年十九薙发,受具戒,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师曰:"胡不问第九法乎?"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杭州灵芝寺是一处律宗道场,北宋末年曾出过律宗高僧元照,是一位精研四分律的大师,逮至元代,灵芝寺仍是一处有名的律宗道场。又万历戊子,杭州发生严重瘟疫,日毙千人,杭州太守余良枢曾请祩宏大师在灵芝寺举行禳灾仪式。
元长十九岁出家后,就在杭州灵芝寺习律。

  (二)按《塔铭》:会行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本公亦在座。遥见师,即呼谓曰;"汝日用何如?"师曰:"唯念佛耳。"公曰:"佛今何在?"师方拟议,公厉声叱之。师遂胡跪作礼,求示法要,公以"狗子无佛性"之语授之。[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僧宝传》中的记载有所不同:时中峰本和尚寓杭城云居兰若,会赴丞相府斋,公得拜见于斋筵。本曰:"上人是何法讳?"对曰:"元长。"曰:"日逐何所用心?"公乃再拜请益,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续藏经第79册第631页。]

  按《千岩和尚语录》,"见中峰老和尚于别不花平章府中,请益无字话"。宋濂撰《塔铭》与《僧宝传》所谓"行丞相府"皆有误。《新元史》卷15:大德十一年(1307)九月丙戌,"中书平章政事别不花出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新元史》卷32:大德十一年(1307)九月己丑,(别不花)由中书平章除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按元制,行省平章政事职位比行省丞相略低。别不花在江浙行省任平章政事两年,至大二年(1309)出任江西行省丞相,皇庆二年(1313)再任江浙行省丞相。故《千岩和尚语录》中元长称呼别不花为"平章"是非常确切的,《塔铭》与《僧宝传》说在"江浙行省丞相府"赴斋则有误。

  别不花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是在1307—1308年间,元长时年24—25岁。一个僧腊不过六年的青年僧人,何以有资格参加行省平章政事的斋筵?笔者以为,这当与元长担任灵隐寺书记(记室)有关。按《塔铭》:元长见中峰后,"继往缚茆灵隐山中。雪庭傅公召师掌内记",《僧宝传》"屡走见本,本惟叱之,无他语。灵隐雪庭傅禅师虚记室款公",笔者以为,两处文献前后顺序弄颠倒了,即灵隐寺雪庭方丈先邀请元长担任"记室",而后元长才有资格参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别不花的斋筵,然后才有机会见到中峰明本。

  灵隐寺方丈请元长任"记室",主要看中他的文采。故《塔铭》中云,"师下笔成章,五采交粲,见者叹服"。丛林中的"记室"即"书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执事,按《百丈清规》,仅位列"西序头首"前、后堂首座下,居第三位,"职掌文翰",如山门榜疏、书问、祈祷等书写。古代曾担任过"书记"之著名禅师有黄龙慧南、佛眼清远、大慧宗杲等,元代著名禅匠元叟行端在净慈寺、笑隐大䜣在庐山开先寺、百丈山也都曾担任"记室"亦即"书记"。所以笔者认为,因为担任灵隐寺"书记",年仅二十四、五岁的元长才有机会在1307—1308年间参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别不花的斋筵,然后才有机会见到中峰明本。另:《佛祖纲目》将元长受教明本时间定为壬寅年即1302年,不确。

  中峰明本禅师教元长的是宋明禅林中流行的"参话头"工夫,即参究"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狗子无佛性"等公案,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而久之,话头得力,有朝一日,忽然如冷灰中豆爆一样,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是为开悟。元长既受明本教导,即回灵隐寺,一边担任"书记",一边参话头。

  按《塔铭》:俄弃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一旦忽喟然曰:"生平气志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酰鸡耶?"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千岩和尚语录》:归灵隐,不出僧堂者三年,十二时中,只在个无字着到。[《千岩和尚语录》卷1,嘉兴藏第32册第233页。]

  《僧宝传》:公即庐北高峰顶,琢磨己躳,屡走见本。本惟叱之,无他语。灵隐雪庭傅禅师虚记室款公。公来往云居、灵隐,荏苒法缘,十载不发。乃私叹曰:"饥虎望几上之肉,宁自甘耶?"遂禁足峰顶。[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续藏经第79册第631页。]

  《语录》中不提"随顺世缘十年"或"十载不发"的经历。《塔铭》中"弃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颇费解;明代净柱编《五灯会元续略》云,"未几,复以他务移动,随顺世缘,倏忽十载。"一般而言,《塔铭》的可信度要高于僧传。笔者猜测,元长可能一直担任灵隐寺类似"书记"之类的执事,因杂事太多,未能专心参禅。十年之后,才下决心辞去各类执事职务。否则,他何以会到要在灵隐寺"胁不沾席者三年"?可见元长与灵隐寺渊源之深。

  又《补续高僧传》:"雪庭示寂,元叟端公,来补其处",雪庭是元叟之前任灵隐寺主持。按元叟塔铭,"皇庆壬子(1312),迁灵隐;至治壬戌(1322),径山虚席,请师补其处"。那么在1307—1308年之后的十三年间,即截止到1320年三十七岁左右开悟之后,元长一直与灵隐寺有不解之缘,后期正是元叟行端禅师担任灵隐寺方丈的时间。从时间节点上算,元叟与元长同在灵隐寺时间还不算短,二人是有交往可能的。

  按《塔铭》: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本公,具陈悟因。公复斥之。师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身跃起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被衣待旦,复往质于公。公问曰:"赵州何故云无?"师曰:"鼠食猫饭。"公曰:"未也。"师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曰:"筑碎方甓"公乃微笑,祝师曰:"汝宜善自护持,栖遯岩穴,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僧宝传》则云:闻雀声有省……公服勤一十三载,别隐天龙东庵。[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续藏经第79册第631页。]

  《僧宝传》所谓"服勤一十三载",不确,因为这是元长自从见到明本之后至参禅开悟的时间。

  (三)元长开悟后,按明本禅师嘱咐,隐居天龙东庵。《塔铭》云:师既受付嘱,乃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师自是声光日显,笑隐欣公方主中竺法席,力荐起之;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师出世。师皆不听。居亡何,诸名山争相劝请。师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笑隐逝于至正四年(1344),寿61岁,推算下来,大概生于1283年,与元长同年。笑隐主持杭州中天竺是在泰定二年(1325)十月十七日至天历初年(1328),天历二年(1329)赴南京主持"大龙翔集庆寺",为开山祖师,此次赴南京,元文宗亲自接见,特赐三品文阶,统领五山释教,"优礼崇褒,锡赉无算,一时国师光华、佛法胜事,千载希有。"按僧规,禅僧穿黑衣,文宗召见笑隐,特赐黄衣,其徒弟尽得穿黄衣。僧人穿黄衣,盖始于此。另《塔铭》中言"脱欢",为丞相、顺德王哈剌哈孙之子,《元史》中云,"脱欢……行台江南,寻拜平章政事,行省江浙,进左丞相,兼领行宣政院。……致和元年(1328)卒,年三十七。"按《新元史》卷32:脱欢在至治三年(1323)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泰定二年(1325)正月升任左丞相,直至致和元年(1328)卒。笑隐塔铭中云,"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故答剌罕顺德王之子也,以世勋名德,靖重知大体,兼行宣政院事,领东南浮图之教,凡大剎,非名德不轻授。"按塔铭中所说,元长入婺州伏龙山是在泰定四年(1327),那么笑隐和脱欢邀请元长出山时间大概也是在泰定四年。

  笑隐与中峰明本禅师有旧。笑隐塔铭中云:尝访中峰本公于天目山。坐语半夜,风大作势,欲裂崖石,左右皆辟易。公不为动,中峰甚敬异焉。

  按《僧宝传》,笑隐知道元长其人,是因为一篇文章:石溪空禅师大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影相,并藏其书,以资三教学者流览,征文于当世铭之,无敢命笔者。空素知公,乃邀游松云,叙其所以。公弗少辞逊,文成四百五十言,自书其壁。是时松云阁闲士,多属名家子弟,读之大惊服。于是冠盖博学者争游东庵。有传其文至中天竺,笑隐禅师曰:"中峰有子如此,临济宗风何虑哉?"即言于行省丞相,以名剎起之,而公已去东庵矣。[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续藏经第79册第632页。]

  《千岩和尚语录》中收录有这篇当时引起轰动的文章,题为《跋石溪松云阁三教总目》,内容如下:见到、说到、行到,犹是到到,未是不到;到虽是不到,到未是不到;到到何也?世尊四十九年噇了现成闲饭,簸这两片皮,说是说非、说长说短,说出许多闲言长语,满世界狼狼藉藉,末后知非,无惜惭惶处,乃云:"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我于二中间,未尝谈一字。"败也!败也!老子亦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亦言也,既非常名,言之何用?死也!死也!孔子亦云,"乱之所由生,言语以为阶",乃欲无言,谓天何言,露也!露也!

  你看他这三个汉,如向一片净洁地上撒屎撒尿了,有底将灰土盖却;有底将粪箕苕帚扫却;有底将水洗却。你任如何,只是臭气还在,引得许多蝇蚋、蚊虻、蝼蚁、蚤虱之类,竞来咂啖,各成窠窟,头出头没,脱离无由。秦坑之、永平火之、三武灭之,愈炽愈盛;云门杀之、德山骂之、临济喝之,而弥高弥大。树绕藤缠,至今无个合杀。

  石溪本空禅师,奋巨灵擘大华之手,用芥子纳须弥之机,建一阁,扁曰"松云",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其上,及取其书,悉藏其中,无彼此之分,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或谓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斤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事须甄别。师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

  其人不觉手舞足蹈而歌曰:"松云万朵兮溪山盘盘,松风一曲兮溪月团团。冰崖笋出,炎天雪寒。眼睛只在眉毛上,分付渠侬仔细看。"[《千岩和尚语录》卷1,嘉兴藏第32册第233页。]

  (四)元长既辞笑隐之推荐、脱欢之征召,从杭州隐遁至婺州伏龙山,时为泰定四年(1327)。按《塔铭》:初伏龙山有禅寺号"圣寿",其废已久。……邑大姓楼君如浚、楼君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以安师。寻因旧号,建大伽蓝,重楼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内。[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僧宝传》云,"禅者接踵而问道,三十载如一日。"元长44岁隐遁至婺州伏龙山,建圣寿禅寺,开堂传法,至1357年示寂,共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伏龙山元长禅师乃与天目山中峰禅师、华顶无见禅师鼎足而三,如洪武七年,宗泐禅师曾如是评价云,"當元之盛時,庵居知識,在天目則中峰本公,華頂則無見睹公,屹然法幢,東西角立;伏龍雖晚出,而與天目華頂並高矣。"

  这一评价和《塔铭》中的叙述是相符合的: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人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走膜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百人,……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则下令加护其教,若镇南王则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及"普应妙智弘辩禅师"之号;帝师亦再降旨,俾势家无有所侵凌,仍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命朝臣制今号并金襕法衣以赐焉。[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其中提到的"江淮雄藩","宣让王"即特穆尔布哈,元世祖第九子脱欢之第四子,元史中云,"泰定三年(1326)嗣镇南王;天历二年(1329),让王位于孛欢不花,特封宣让王。""镇南王"则应该是孛罗不花,世祖第九子脱欢之第二子脱不花之子。脱欢死于大德五年(1302),《元史》:"脱不花袭封镇南王,泰定二年(1325)卒。……明年(1326)以脱不花弟帖木儿不花袭封镇南王,镇扬州,(脱不花之子)孛罗不花既长,天历二年(1329)帖木儿不花让还王位。""帝师"即笑隐大䜣禅师,《龙翔笑隐欣禅师语录序》中有"一时国师光华、佛法胜事,千载希有"之说;"东朝"即皇太后,如《元史》中云,"又事皇太后于东朝"。皇太后赐给元长的名号为"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

  元长逝于至正丁酉(1357)六月十四日,寿74。《塔铭》中云: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公,建大寿元忠国寺,为皇太子祝厘之地,欲奏起师为住持。适有自江南来者,言师示寂,乃止。[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护法录》卷三,嘉兴藏第21册第632页。]

  元长刚到婺州伏龙山,宋濂曾前去拜访,二人激烈辩论;两年后,宋濂再去拜访,从此成为方外知交垂三十年。元长去世,宋濂为作《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元长去世不久,天下大乱,兵燹方张,元长语录烧毁殆尽,至洪武六年(1373)8月25日,元长弟子一庵禅师不远千里,赴南京向翰林学士宋濂求序,才重刻《千岩和尚语录》行世。

  (五)元长禅师履践真实,谈辨迅利,才思英发,当时人"得其片言,皆珍惜宝护惟谨"。元长有《知足歌》一首,对今人亦有教益。兹恭录如下:

知足歌

知足庵中无不足,说甚东西与南北。
自家珍重用无穷,除外其余都不欲。
自从知足便归来,今日与君歌一曲:
行知足,象王步步莲花蹙;
住知足,一茎草上黄金屋;
坐知足,笑他兀兀如枯木;
卧知足,兜率陀天清梦熟;
衣知足,青州布衫七觔足;
食知足,一钵擎来香积国;
财知足,大地撮来一粒粟;
朝知足兮暮知足,万象森罗花簇簇。
春鸟啼幽谷,夏风凉拂拂,
秋月明兮秋气肃,冬拥炉兮烧榾柮。
有时东壁挂葫芦,不用镇州讨萝卜。
错将耳朵看桃花,眼里分明闻击竹。
者般知足几人知,无忧无喜亦无辱。
人间生死梦一回,世事输赢棋一局。
假饶弄到帝王前,也是一场干躄踣。
我笑世人不知足,头白蒿蒿心尚毒。
一朝卧病叫爷娘,眼光落地如吹烛。
前程惟有业随身,阎罗老子难计嘱。
也不要你金也不要你玉,也不要你文章与官禄,
也不顾你僧也不顾你俗,也不要你田园并眷属;
只问平生知足、不知足。
不知足,业镜高悬难隐伏,
寒时请向镬汤游,困则教归炉炭宿。
粪里长年养臭身,案头又挂新鲜肉。
这个唤作鬼、唤作畜、唤作狱。
若知足,决然不受他拘束,
玉殿珠楼任意生,香风微动莲池浴。
这个唤作天、唤作仙、唤作佛。
却将知足化群生,令他个个来相逐。
忽然有个田八叔,高声唤我骂瞎秃。
本来无一物,那更有罪福,讨甚闲工夫,口里水漉漉。
何不骑头水牯牛,溪东放、溪西牧,踏常住地,吃常住谷;
芳草连天不举头,欸乃一声山水绿。
饶你与么道,也出不得这知足。

[《千岩和尚语录》卷1,嘉兴藏第32册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