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在灵隐寺的一期“茶修”课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9-25 15:59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

  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照片、故事来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今天刊登云林茶修组孟晓敏的投稿——我在灵隐寺的一期"茶修"课。



夏日里的
茶修感悟


 
夏日寺院,暮鼓梵音,余声回响。
窗外被黑夜包围,
空气蒙着薄雾,透着凉意。

教室内,茶香飘逸,
出汤缓慢,水线柔和,
氤氲中满是禅味。

凉风入窗,
带着森林的味道,
夹杂着虫鸣幽幽。

课后,安静长廊,
人影画出拉长的影子。

月亮,游走于薄云中,
照着远处独亮的禅房。

山的静默,如一种无声的呼唤。
云林的夏夜,安静到凝固,停止在念头。



  感恩三宝,感恩灵隐寺,感恩师父,感恩助教及义工。我能进灵隐寺茶修班觉得甚为荣幸和珍惜。据说报名的有几百人选出80人,师父和老师在一天面试完了80人,面试完最后一人已是夜里10点,再三取舍最终选出了40位学员,很幸运第一次报名我就成了幸运儿。



01 寺院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拿?

  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今生为人,前世肯定有修过五戒,更要保护好这五戒,破一个戒会影响前好几个世的修行。对今生和未来修行也都会有影响。

  相同的,做分享,做善事,不管传播到多远,有多少人得到帮助,最终是会回到源头的那个人,因此自己的言行很重要。

  茶修也一样。以茶为师,可以学会坚忍;以茶为戒,可以学会包容。因为只有茶,静静地涵养,默默地释放。



02 为什么不能拍佛像?

  不知道拍的人的用途和发心,也不知道后期会对照片做什么样的处理,出于一种恭敬心,师父建议一般情况下不要拍。 

  给我们开示的师父,第一句说的是自己有些紧张,在这样认真,有仪式感的磁场中,让几乎不会紧张的师父也紧张了。

  师父毕竟是师父,智慧带来的强大内心,没两分钟就化解了紧张。这也是我们要学的,学会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



03 夜幕中的茶修课

  夜晚灵隐寺,一袭蓝布衣,静站在廊前;天空飘着雨,一阵风吹来,红叶徐徐吹落,随着风的方向,在我们上空呈现出绚烂的景色。

  学员被分组后,队伍分别跟着三位师父,师父带领我们熟悉灵隐寺的每个大殿。行走开始时,雨丝变成了雨珠,踏进天王殿的那一刹那,便听见一声春雷,此刻我们正站在四大天王像之下。

  师父介绍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的琵琶,告诉我们做事要和天王手中的琴弦一样,不能太松,会弹不出声来,不能太紧,会断。这也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中道......佛像在夜晚的灯光下,更为肃穆宁静。

  过罗汉殿,师父介绍说殿中有罗汉五百,室内看似和迷宫的路线,是按"卐"字形设计,"卐"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之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堂。

  到达大雄宝殿,见零星有人那么晚还在礼佛,凑巧次日便是观音圣诞和皈依法会,寺院破例开到凌晨两点,供人祈福。



  济公殿是灵隐寺的很大的亮点,纪念他曾在灵隐寺出家。传说飞来峰是和济公的故事,其实不属实,飞来峰存在1700年前,济公出家是在800年前,这中间的时间足以说明传说站不住脚。

  听得最多的是"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道后面最重要的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佛教为什么会有癫僧的的形象示人呢?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需要各种表相来接引众生。



沿阶而下,雨停了,
路灯更清晰了,
照得寺院更清透。

远处的暮鼓声传来,
今晚的依山丛林,
散发着独特的岁月威仪,
秀美的风景,
在佛教文化的浸染下,
变得沉静、幽远......



04 安住内心 善护自己的道场

  教室内,大家统一着装,没有职业区别,没有贫富之别,抛开身份摈弃名利。各自都在此安住自己的内心,守护好自己的茶席,便是善护着自己的道场。在这里大家都回归初心,一切归零都是新的起点。



  课堂上陈老师一直为我们分解、细化、演示茶的每一个动作,告诉我们一招一式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动作速度、呼吸均匀,训练我们的内心安稳。不追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对于初学的我们,甚至不要求动作的连贯。连贯会过分强调整体感而弱化每个动作的规范性,对每个动作的分解,停顿,用秒计算苛刻,其实都是对我们觉察力的训练。当对觉知力的观察由粗变细时,便能对自己的动作了了明察,也能对自己的心念有所感知,察觉。



  茶礼恭敬的仪式,不是对自己的卑微及对他人的敬仰,而是对当下这个环境,对茶叶,对自己及他人的一种尊敬。

  让自己成为茶席的中心,调和茶席周围的磁场,慢慢引导大家以恭敬心端起一杯茶。冲泡的过程中,每组动作完毕都会有归位的姿势,这是将心收回,回到自有的本位。



  茶修的每个动作不易无力,也不能强势方能显美感,正如佛教不落于一边的中道,借现实启发心灵,以心灵照见现实。



  犹如"茶修"二字,重在"修",看似我们在学茶,其实是借茶修持,与自己和解,自我觉知,自我修正,通过一杯茶照见自己。将行茶理论落实于茶修中,再将茶修感悟带到日常生活中,结缘信众利益他人,这才是一杯茶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为茶修,我懂得了许多。
在灵隐寺,能学到外面学不到的东西,
感恩灵隐寺,感恩我的老师。

      ——云林茶修组孟晓敏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