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如何礼敬诸佛?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6-22 08:46


《华严经》是世尊成佛之后,将自己所证得的境界,说与圆顿大根众生听的。经中具有无量法门,无量义理,圆顿大教,都在这部经里。我们读了《华严经》,方知佛位之高,法义之广,所谓“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


其中,《华严经》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是全部华严经的纲领。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此品,则末法时代的众生,实在没有办法“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如果我们能了解十大愿王,即相当于间接了解了全部佛法。普贤十大愿王第一大愿是“礼敬诸佛”,礼是礼拜,敬是恭敬,诸佛是尽虚空,遍法界,刹中尘,尘中刹,重重无尽的诸佛。


同是礼佛,所得利益却因发心不同而有种种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十种不同的礼佛方式,在礼佛中体会佛法之高广。



根据《法苑珠林》的记载,南北朝时有来自天竺的勒那三藏法师,因见华夏人民对礼佛的方式不甚熟谙,所以介绍了七种不同的礼佛之法,分别为:我慢礼、求名礼、身心礼、遍入法界礼、正观修诚礼、实相平等礼。而后清凉国师制《华严疏钞》,对这七种礼佛方式的名称稍作调整,并于其后更增三种:大悲礼、总摄礼、无尽礼。如此便有十种礼佛方式:


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身体虽在礼佛,心中毫无恭敬。只有身形在那里一上一下的礼拜,恰如舂米的石碓一样。这是不对的。


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见有人来,即诈现威仪,口唱佛名,身行礼拜,而内心实驰求于外境。这亦是不对的。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心存殷重感恩,观想佛在目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双足,很专一地虔诚礼拜。这里内心殷重是指意业恭敬,发愿、称名、赞叹是指语业恭敬,身体五体投地是身业恭敬,三业恭敬,礼佛才有功德。如此礼佛,才能名为恭敬礼。


四、无相礼:以智慧观想着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而不起礼佛的执着。须知所礼之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亦是真空无相的。如是观想,方能深入法性,而获得礼佛的真实利益。


我们知道,第一种我慢礼,第二种求名礼,都是不对的,第三种恭敬礼才是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假若礼佛之时,只有恭敬之心,而不进修无相之观,则将会引生新的我慢、新的求名之念的。因为我们但求精进礼佛,不修真空观想,自然而然会着相的。


一有着相之心,就会觉得自己能修行、肯用功,每天都拜许多拜,又会觉得他人皆不修行,不肯用功,都不如我。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是我慢吗,又因为自己觉得了不起,逢人便要表示一下,我每天在拜多少拜的佛,这不是求名吗?!拜佛有拜佛的功德,能作无相观更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不进修无相观,而只知恭敬拜佛,则恐将引生我慢求名之心。如是则将功德翻成烦恼,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五、起用礼:由于以前所修之无相观,而悟到诸法无能无所,这是得到了真空理体。须知真空不空,从体起用,观想到能礼之人,所礼之佛,犹如影像,普遍一切,才能达到妙有的境界。


六、内观礼:前面的依体起用、从空入假,高深是很高深了。但是应当再进一步的观想:自己具有的觉性,便是法身真佛。一一礼拜,只是自己礼拜自己的法身佛,不必向外求佛。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就是这个道理。


七、实相礼:前面所讲的第三种礼至第六种礼,虽然一步比一步深奥,但仍存有自他内外之差别相。今此一礼,观入实相,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而常礼诸佛,真是玄之又玄了。


八、大悲礼:以前之礼,虽然观智圆明,尚未显示大悲利生。故此一礼,以明同体大悲之心,随一一礼,皆普代众生礼,方堪称为菩萨之礼了。


九、总摄礼:谓融摄前六门由浅至深之礼,以为一种观想。将第三至第八,融摄起来。谓凡欲礼敬者:


先须五体投地,殷重接足——即是第三恭敬礼。继之深入法性,离能礼所礼之相——即是第四无相礼。再继之以普运身心,礼不可礼之佛——即是第五起用礼。进一步观想: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即是第六内观礼。更进一步观想: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即是第七实相礼。若能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即是第八大悲礼。将这六种礼,融为一种观想,便谓之总摄礼了。


十、无尽礼:观入帝网珠的境界,能礼之自身,与所礼之佛,皆重重无尽。若依此礼,则一一礼,皆有无尽的功德。倘若不修此种观想,虽终日礼佛,实徒自疲劳而已。



可见,虽然同名礼佛,但有十种用心不同。其中我慢礼、求名礼是错误的方法,存在很大的过失,学佛者应当远离;自第三种恭敬礼以后的八种是我们提倡的礼敬方法。


作为修行之人,应当逐渐修证后面八种礼佛方法,即便慧解和观照之力暂时无法达到,也应将之作为修学礼敬的目标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