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谛闲法师:“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应如何理解?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6-17 08:36


,证入也,有能、有所。不思议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


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问:何法心言罔及为不思议?答:即解脱境是。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不思议者,具含四义:一事相,境界无边,故不思议;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三理事无碍,故不思议;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不思议。


解脱,亦有二种:一作用解脱,谓作用自在,脱拘碍故;二离障解脱,谓用二智照,离二障故。由于内体无障,故得外用无累,二义相成,总名解脱。

境界亦二:一分剂境界,如国疆域各有分剂,佛与普贤德用分剂无能及故;二所知境界,理境深远,事境无边,事理无碍,性相融通,唯佛与普贤方究竟故。


由于内证所知无边之境,故能外用无有涯涘,二义相成,总名境界;即于二境,得二解脱;此二不二,故不思议。以上言所入也。


普贤行愿者,夫行之与愿,如鸟二翼、车二轮,阙一即不能翔空致远,必须二翼完全,始可翔空;二轮具足,才能致远。然普贤是人,行愿是法,此品以人法为目,且人之与法,俱堪称为普贤。约人而言,谓普贤行愿故;约法而言,谓法界之善,为普贤法故。

人普贤者有三:一道前普贤,指资粮加行二位,谓曲济无遗曰普,位邻亚圣曰贤;二道中普贤,即登地以上位,谓德周法界曰普,至善调柔曰贤;三道后普贤,谓已证极果曰普,不舍因门曰贤。约义而言,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自利已圆,上无求进,不舍悲愿,唯务济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即观音、文殊等皆是也。果无不极,因终不舍,若斯菩萨,均得称普贤也。


法普贤者有二:一指体名普贤,谓妙体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用名普贤,谓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在一尘而广大悉备,在万有而独立不移。其体如是,其用亦然,以上言能入也。


能所契合,泯绝无寄,斯为真耳。


——节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