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爸爸的教育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31 19:17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图片和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来稿请投邮箱:1723693775@qq.com。
 
  征稿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

  今天刊登杭州灵隐寺云林志工团法喜组志工莫晓明的来稿《儿时爸爸的教育》。
 

  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回想自己的童年,是那么的天真活泼,每天都是无忧无虑的。

  我的爸爸,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引导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了我善良的心地。爸爸让我体验了世间亲情的温暖,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佛法的智慧。



  儿时,爸爸给我讲过这几张照片的故事,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才10来岁。


 
老照片——北高峰俯瞰灵隐寺

  爸爸说,老底子杭州梅花开的时候,灵隐天竺,香火日盛,烟云缥缈,时闻钟声,恍然天宫。"烧了三年杭州香,来世投个好爷娘。"天竺路上熙熙攘攘的香客穿梭如织。一炷心香,一念虔诚。

  天竺香客,大多来自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乡间的蚕娘。大多穿着靛蓝土布衣裳,包着各色头巾,背着黄色香袋,带着粽子、炒米粉等干粮,一村村一乡乡几十人上百人结队而行,挪着金莲三寸,如约而来。四乡八里左涌右至的蚕娘们多在钱塘门乘船,渡过西湖到达茅家埠,然后登岸走路至灵隐。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是沿着这条线路到灵隐上香的。后来这条路被称为"上香古道"。


 
老照片——宝石山眺望断桥

  这些老照片爸爸很珍惜,下雨天不让看,入梅季节不让看。我现在也养成了习惯,看照片都先看天气,天气晴朗有大太阳我才能翻动爸爸的照片盒。

  爸爸珍藏的好多张老照片,是用真丝手绢包起来的,放在照片盒的最底层。这些照片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拍的,爸爸有没有和我讲过,我真不记得了。



老照片——灵隐"春淙亭"

  爸爸说:从照片上看,春淙亭建在飞来峰理公塔对面的回龙桥上,是进灵隐寺的必经之路。亭名"春淙"二字出自于苏东坡"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诗句。

  原春淙亭不在这个位置,是建在现在灵隐景区门口的合涧桥上的。清乾隆八年(1745年)灵隐住持巨涛义果和尚将春淙亭由合涧桥移至回龙桥。原春淙亭旧联为:
 
泉水在山清 听天籁淙淙 到此且停双不借
烟岚随地好 问尘寰扰扰 几人来作小游仙
——石治棠 灵隐春淙亭联


  旧时(杭州话说"老底子"),春淙亭为木结构,太平天国时亭毁。民国二十二年(1932年),众人捐资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亭子。现春淙亭新联为:
 
山水多奇踪 二涧春淙一灵鹫
天地无凋换 百顷西湖十里源
——黄文中集句 灵隐春淙亭


 
 

  我寻找"春淙亭"老照片的位置,但怎么样也没有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


 
老照片——灵隐飞来峰与理公塔

  当年,爸爸讲了好多有关灵隐的故事,唯有是‘飞来峰’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当时我睁大眼睛问"真的吗?山会飞过来?"长大后,我查了很多资料,希望弄明白这座山峰为什么会是"飞来"的。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不管怎么说,飞来峰的地质构造与周边的山峦确实不一样,有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

  爸爸说,飞来峰过去有72洞,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塔身四周多雕佛像 依稀可见生动形象

  理公塔又名灵鹫塔,为纪念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据说塔内藏有慧理和尚的灵骨。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六月,塔为霖雨冲坍。三年后,灵隐寺住持如通老和尚重建此塔。理公塔为六角七层,高二丈七尺石塔。


老照片——灵隐飞理公塔



  理公塔旁有元代密教石刻造像,多为佛教护法,题有"至元"二字。


 
老照片——飞来峰"一线天"

  爸爸说,飞来峰一线天石室上有一小圆洞,透漏天光,悬岩上刻有"佛国"二字。唐时曾有僧人住石室修道,年过八十还爬山如飞。我听了爸爸说的事,觉得特别神奇。


 

 
 


  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岩壁,有五代、宋、元石刻造像470多尊,保存完整和较完整的有115龛345尊。我最喜欢的是刻于宋代的弥勒讲经群雕像。


 
宋代弥勒讲经群雕像

  弥勒菩萨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右手按着一个大口袋,左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群。

  我看到弥勒菩萨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所有的烦恼。



老照片——灵隐寺天王殿前的冷泉亭

  爸爸说:冷泉亭上有一副名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此联问的有趣,很多文人墨客纷纷作答。


 

  冷泉亭在灵隐寺前,面向天王殿,后临冷泉。《武林旧事》卷五:"冷泉,有亭在泉上,‘冷泉’二字乃白乐天书;‘亭’字乃东坡续书,诗匾充栋,不能悉录。"



老照片——灵隐寺大雄宝殿

  当年爸爸这样说:"进灵隐寺大雄宝殿,轻手慢脚,不能说话,不要吃东西,衣服要拉整齐,见佛菩萨一定要礼敬"。这是我最初接受的国学礼仪教育。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会懂得那么多?我从小受爸爸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慢慢地开始接触佛教,开始学佛,终于有缘来到灵隐寺做一名为大众服务的志工,使我对光泉大和尚"慈悲、包容、感恩"理念的理解更为具象。



  爸爸离开我已有24年,他的谆谆教导,时常会在耳边响起。虽然,童年的纯真与懵懂已经成为过去,但儿时心中播种的一颗善的种子、一颗菩提种子,一枚"小小的太阳",终究会慢慢会放出耀眼的光芒。

  孩子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来说,都是未来的希望。孩子相对被世俗污染的成年人来说,心灵是纯洁天真的,没有世故的虚伪。孩子的纯真心灵,更接近佛性的本来。

  在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期盼普天下儿童幼小纯洁的心灵,能得到社会各界慈悲的呵护和关怀。让我们一起给我们的孩子,一个充满美好的花园,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云林志工团法喜组志工 莫晓明



★ 往期回顾 ★
●征稿|影像 · 记忆 · 感恩杭州——我与灵隐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听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的乳牙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清明的思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子的合影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求子如愿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悟清凉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告慰奶奶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阿姨在哪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捐赠的匾额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妈妈的礼物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空烟渡远钟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父母的爱情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再逢灵隐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恩弥勒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云林的怀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冲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与时俱进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回家的路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海众安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家中小阁楼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云林的雪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放手不失去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佛缘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受戒①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受戒②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受戒③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一堂茶修课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菩萨就在身边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相遇是缘起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涉水千万为你来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珍藏的老照片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成长的心路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缘来在此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一寺一书室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念佛的八哥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心目中的灵隐



供稿 | 晓明
供图 | 晓明等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