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思量 蓦直去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2-16 12:13

 

  《景德传灯录》卷十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么处去?"婆子云:"蓦直去!"僧便去。
 
  婆子云:"又恁么去也。"其僧举示师(赵州)。
 
  师云:"待我去勘破这婆子。"
 
  师至明日便去问台山路向什么处去。
 
  婆子云:"蓦直去!"师便去。
 
  婆子云:"又恁么去也!"
 
  师归院谓僧云:"我为汝勘破这婆子了也。"

  公案中,僧人云游五台山时,向一位婆子问路。这"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为寻常世间之道路,二则为趋向菩提的禅道。显然,这位台山婆是一个很有道行的禅者,她择其后者,答以"蓦直去"三字,意在告诉僧人,与其四处游方寻佛问道,倒不如当下停止顾盼之心,熄灭妄想,直悟本源。

  可惜的是,僧人离大道甚远,不解台山婆的深意,反而真的一直向前去了。于是,台山婆便又有了后面的一句"又恁么去也"之感叹。

  而后,僧人又将这一段对答说给赵州禅师听,以禅师之境界,必然已是领会了这台山婆的深意的,但仍然不免要前往勘验一番她的功夫之虚实深浅。于是又有了一番如出一辙的对答,虽然言语依旧,但是境界却已迥然不同,这一次,台山婆却是输给了赵州这位禅门高僧。

  从宗门教义来看,历来禅之方便法门,既无关文字又非言语可以道断,只要因缘成熟,任何门路都可以让学人入悟境,了取玄旨。禅之明心见性是活泼灵动的,是善开方便,随缘度化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蓦直去"。虽然台山婆有些功底,可只是一味执著于一法而不做变通,所以终究还是被赵州禅师勘破了底细也。

 

  这里,我们且抛开赵州不谈,仅就台山婆那句"蓦直去",细究其理,确是大有深意在其中的。"蓦直去",直白了讲,其意思即照直了去,若就佛法而言,则为不必思量,直截了当。

  《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法,亦如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都自然具有的佛性一般,不必揣摩,也不必左顾右盼,四下里找寻,它就端端然然、毫无遮掩地示现在那里。但可惜的是,许多众生痴迷,只知有佛,却不识自性即佛,徒然向外觅求,期以外缘成就自己的佛道。殊不知《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禅宗六祖惠能亦在《坛经》中告诉大众:"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就是说,指望从外缘、善知识处而得到解脱,无疑是错误的,自性即佛性,休歇一切妄想痴念,以般若智正观自性,当下里自悟便至佛地。
 
  维摩诘居士曾说"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这里的"直心"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蓦直去"的精神,无论是起心动念还是说话做事都须直来直去,不要有什么修饰和欺瞒,简单明了,绝念绝虑,不受污染,如此才契合玄旨。

  如果把这"蓦直去"的禅理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未尝不是一种朴实而自然的为人处世之道。

  大道至简,生活亦是如此。滚滚红尘里,如果我们不以虚伪来掩饰自己,也不用矫情造作的面纱,"蓦直去"足可以还原我们一个最真实而素朴的人生。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禅呢?



编辑|妙莲

责编|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