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心行平等难⑭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25 14:44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心行平等难

  学佛者要学会时时尊重别人,纵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轻视无学识的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往往不一定是理论懂得很多的人,发挥了良好的人生功能。仅仅懂理论却不懂事相,那是无济于事的!有些人不识字;什么长篇大论的道理他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
 
  社会有很多智慧型的犯罪者,他们懂的很多理论,很会钻法律的漏洞,因此,他们犯的都是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大案。聪明的人往往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世间不光是要"不轻未学",而且千万不要有"慢心"——能干者切计自我贡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两者都容易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学佛者要学会觉有情

  学佛者先要学会觉有情,觉悟世间的事、理,而且必须事理圆融,这叫做觉悟。若能事理圆融,就能广结善缘。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不得"人和",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有智慧的人会扩大心胸、容纳一切人与事物!所以说,能够器量宽宏,就是福慧双具。
 
  "器量宽宏"就是度量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会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无遗。就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一样,要有天地般宽阔的心胸,才不会有贡高、卑劣慢的心态,这就是出於内心的福德。


 
你甘于做凡夫吗?

  凡夫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确实不易。佛陀说,是凡夫,心就难於平等。但是,我们甘於做凡夫吗?人人都希望超凡入圣,要不然我们学佛所为何来?学佛就是要学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细的物品,都不会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地还是稳稳重重地承载著。我们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微细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心量要宽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贫困、愚钝的人,我们都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这就是"心行平等"。
 
  现在很多人提倡爱心,可是要人不起烦恼,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人,关心自己所关爱的人,在社会上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
 
  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弟子,他最偏爱的人是颜渊。孔子是为圣人,为什么孔夫子也有"最爱"呢?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教诲可以闻一知十。子贡曾说:"我是闻一知一,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所以,孔子对於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别的标准是依照他们能够接受多少教诲而定,这就是"分别"呀!


佛弟子需为无缘、有怨者祝福

  我们要学习佛陀的包容,以德报怨,即使很恶劣的弟子,佛陀也帮他授记祝福!对於无缘、有怨的人,我们要默默的为他祝福,祝福他将来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则叫做"心行平等"。因为世间本就无法很平整,看看大地,若是万事万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间了。有高山深海、物质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筑物高低不齐,连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这和人心一样,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软硬,不过,既然要学佛,就要尽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调整好,对人只有关爱而没有怨恨之念。虽然对某些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也要本着宽宏雅量以对,不可有怨憎之心。若是恨他、怨他,就会结下更深的不善缘,种下今生、来世、无数生的恶因。
 
  佛陀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他转。我们有这个因缘生于人间,得闻佛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


 
供佛与施贫功德相等

  过去,弥勒菩萨供养难胜佛之后,又布施一位乞儿,然后把剩余的东西给狗吃。那时难胜佛看到了,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弥勒菩萨说:"供佛和布施乞儿与狗,功德平等。"因为他供佛时,是以恭敬心供养,布施乞儿是抱著怜悯心、爱心,而布施小狗时是以施舍、无所求的心来布施。所以,难胜佛说,布施狗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说:"我们布施给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较大!"其实,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种心来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供佛的功德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态,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养。
 
  当年道源老法师仍健在时,有人问道源法师:为什么布施给贫困的乞儿,比供养法师的功德还大?道源老法师说:"因为你供养法师,是抱着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贫人乞者是无所求的,只因有这份诚恳的爱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无所求的平等心,所以功德很大。"若能尽力而无所求,不起分别,才是真正修行的正确心态,也才是佛陀教育我们的"心行平等"。


 
无所执念 心量即大

  喜欢我者,我亦喜之,厌恶我者,我亦厌之,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便产生矛盾,相互争斗,无休无止。亦因如此,便产生贪嗔痴三毒,及内心的喜怒不平等心态,导致四大不调,病苦连连。又因喜听好话,喜欢对自己有利之事,厌烦恶人等,因此形成来世之苦因。所以,一切学人,应当心行平等,不可取舍不定,不可偏于执着,内心平静如水,无所执念,心量即刻放大,于一切事物平等对待。


 
理事不可混乱行持

  心行平等,并非不顾忌家人,显现上家人眷属并未改变。若遇困难,仍需帮助解决;并非行持心性平等之后,自己的责任,也要放弃,远近老少不辨,一昧唱导平等,这是将心行平等与现实中显现的伦理,理事混乱行持,如此谬解平等,实是未解圣意。



  佛陀所说心性平等,是要求自己内心的平等,于外境一切事物都能平等处之,见到富人,不欣喜若狂,攀缘奉承。见到贫苦之人,也不歧视排斥。勤修心性平等之法,才能平等对待一切,减少烦恼、妄想。
 
  心能平等,不起波澜,粗大妄想,贪嗔痴慢,不易生起。好人坏人,是外境的显现,若自心中,生起分别,随境所转,烦恼重重,障碍解脱。
 
  不可念佛之时,心性平等,不念之时,又起分别,念佛时间较短,不念时间较多,如此修行,原地踏步,进一退一,很难成就。




★ 往期回顾 ★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贫穷布施难①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豪贵学道难②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弃命必死难③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得睹佛经难④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生值佛世难⑤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忍色忍欲难⑥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见好不求难⑦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被辱不嗔难⑧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有势不临难⑨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触事无心难⑩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广学博究难⑪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除灭我慢难⑫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不轻未学难⑬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