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见性学道难⑰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29 15:27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见性学道难】

  见性即是悟明心性,学道修行本为明了自性,可是我们在佛法修学过程中,往往会执着于名相,而忽略名相所指乃是心性。
 
  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无非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所谓因指见月。
 
  我们在佛陀的言论中,应当悟明心性的真相,而不应过于执着名相的概念,更不能误以为自己明白了道理,就悟明心性了。这一点,憨山大师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作有一偈: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对于佛法的道理,纵然讲得口若悬河,但如果心中依然执着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种种烦恼心结放舍不下,那么纵然居于深山闭门不出,又有什么意义呢?
 
  原本,我们明了佛法道理,正是为了更好的反观自性,认识到本来面目不增不减,何必为世事尘劳而妄生挂碍呢?


 
  学道不难。最难的是自见自性。于一切修行中,把一切功德回向,惟愿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此愿者,心量逐步广大,乃至犹如虚空,心与觉道相融。容易契悟,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发此大愿,并依此行持,因众生无始来,"我"执根深蒂固,做何事业,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为别人去做,故此心量被局限,很难见性。能够见性者,都是放下自我,放下自身利益,常将他人利益放在第一的人,舍去小我,心无执著,心量广大无边,与虚空相融,而成佛道。
 
  切莫认为将自身功德回向法界之后,自己功德会随之减少,有此心者,心胸狭隘,与道相违。发愿回向法界众生,是将自己心量扩大,直至无量无边。
 
  诸学道人,当应放下自我利益,常常发愿,惟愿众生皆成佛道。所说见性后学道,为什么是很难的事?因为只有见道见性,才能修道证道。若无见性悟理,你在修什么道呢?


 
见性者即是见自佛性

  佛性者,众生心中所具有的觉性。众生因何不能得见自性?只因众生太过执著自我,我执的膨胀,一切都以我的存在为中心,有了我的中心,便产生了四维上下,人我利益得失,是非荣辱,我知我见,由此产生。若能将自我放低破除,心便会与没有时空方位的束缚,与大道相应。
 
我慢山高,不藏功德之水,
大海低下,才纳百川众流。
 
 
  学道之人,先要降服自我贡高傲慢,方可修持无上觉道。修行若能见性,学道就不是难事了。譬如盲人,不辨东西道路方向,因此寸步难行,易堕险处。此时须有人领,或手拄拐杖,依靠他力,前往目的地。而明眼人,洞见四方,无须引领,亦无须外力,东西南北,随处行走,险处尽能得见。学道之人,亦是如此,未见性时,须有过来人引导,迴避修行中的误区。
   
  凡夫众生,修行艰难,危险重重,多是我执膨胀,自视过高,贪嗔痴慢疑具足。故于日常,常自观照,不令三毒浮现。
 
  以一颗平等、朴实、善良的心去包容一切,令我执淡化,乃至破除。修行的捷径,莫过于发利他世俗菩提心,将心量无限放大,与虚空相融,此时便不见人过,常见己非,心性调柔,诸佛护念,善神护持,如此行持,方可入道。





★ 往期回顾 ★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贫穷布施难①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豪贵学道难②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弃命必死难③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得睹佛经难④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生值佛世难⑤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忍色忍欲难⑥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见好不求难⑦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被辱不嗔难⑧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有势不临难⑨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触事无心难⑩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广学博究难⑪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除灭我慢难⑫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不轻未学难⑬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心行平等难⑭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不说是非难⑮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会善知识难⑯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