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至23日,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讲经法师己亥年第四期佛学讲座在杭州灵隐寺直指堂畅演。弘恩法师受大众邀请宣讲《华严经·净行品》。

弘恩法师依华严四祖澄观国师《华严疏钞》,为大家阐述如何"善用其心"获一切胜妙功德,让大众更清晰地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去行菩萨行。

弘恩法师讲经先从《净行品》的出处、《净行品》的⼤意与利益说起,让大众生起稀有难得的恭敬心,以便理解经文,掌握重点和要诀。

佛说《华严经》时有"七处九会"。华严第二会的地点在普光明殿,⽂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讲菩萨⼗信,共六品经。
前三品是《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开显如来的正报。后三品是《菩萨问明品》、《净⾏品》、《贤⾸品》,讲闻法起修。
《菩萨问明品》是讲信中之解,《净⾏品》是讲信中之⾏。
开示十信位的菩萨,由解起行,如何在世间修行。善用其⼼,这是《净⾏品》的主旨。修行的关键是见地和用心,体现在每一个日常举动之中,即是以一百四十大愿,统摄行住坐卧四的威仪。

《华严经·净⾏品》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到清净的身口意?如何得到修行的功德?
智首菩萨的问题很长,主题就是菩萨如何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
文殊菩萨以偈颂的形式回答。文殊菩萨赞叹智首菩萨问的问题很好。其中有句话很重要:"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是修行的核心。
佛教寺院早晚课颂里面的"三皈依"及"禅门日用五十三咒"多是引⽤《净⾏品》中的偈颂。

1 何谓是净行?
唐朝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说:"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巧愿防⾮,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越凡⼩故称清净。"
关于"净行"二字,弘恩法师特别进行了说明。"净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身口意三业,所行之事,所历之缘,都能随时提高警觉、善巧发愿而防非止恶,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行,以悲心利益众生,是为悲智双运之行。信位的菩萨能够觉悟:前念起恶,后念立即停止,就不会生起第二个恶念。
简单地说,"净行"就是清净自己所做的行为。身口意三业如果清净,就是圣人;三业不清净就是凡夫。三业符合道德标准,就是善业;三业不符合道德标准,就是恶业。因此,每个学佛的人,每时每刻都要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已经生长的善业,令其继续增长,未生的善业令其赶快生起;没有生起的恶业令其不生,已经生起的恶业令其赶快断除。

2 《净行品》的结构
《净行品》经文结构大约可分为两大段。
首先为智首菩萨所问,
其次为文殊师利菩萨所答。
弘恩法师分别从智⾸菩萨⼀百⼀⼗问——总说科判、分段略释;⽂殊菩萨酬答——三段科判,细细分析,娓娓道来。

01.总说智⾸菩萨⼀百⼀⼗问的科判
澄观国师《疏钞》云:智⾸菩萨所问有二十"云何",总十一段,段各十句,成一百一十种德。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
(云何得身、语、意三业离过成德?)
第二段:得堪传法器
(云何得具足十事为法器?)
第三段:成就众慧
(云何得成就十慧为道体?)
第四段:具道因缘
(云何得十力以资道业?)
第五段:于法善巧
(云何得十善巧以利生?)
第六段:修涅槃因
(云何得七觉分三昧?)
第七段:满菩萨行
(云何得十波罗蜜?)
第八段:得十力智
(云何得成佛十种智力?)
第九段:十王敬护
(云何得天龙等十王敬护?)
第十段:能为饶益
(云何得于一切众生十种饶益?)
第十一段:超胜尊贵
(云何得成一切众生中最尊贵?)

02 ⽂殊菩萨酬答——三段科判
⽂殊菩萨酬答分三段:叹问成益、总酬其德、别显事功。
一叹问成益。
经⽂:尔时⽂殊师利菩萨告智⾸菩萨⾔,善哉佛⼦,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问如是义。
二总酬⼗德。
经⽂:佛⼦,若诸菩萨善⽤其⼼,则获⼀切胜妙功德。
于诸佛法,⼼⽆所碍;
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随众⽣住,恒不舍离;
如诸法相,悉能通达;
断⼀切恶;具⾜众善;
当如普贤,⾊像第⼀;
⼀切⾏愿,皆得具⾜;
于⼀切法,⽆不⾃在;
⽽为众⽣,第二导师。

其中第⼀段"佛⼦,若诸菩萨善⽤其⼼,则获⼀切胜妙功德",是总述其因。
"善⽤其⼼"四字,可谓承上启下,总答智⾸菩萨⼀百⼀⼗问,从⽽启后"则获⼀切胜妙功德"及⼀百四⼗⼤愿,皆是历事遇缘,善⽤其⼼,以菩萨⼤愿⽽转。澄观国师云:"⼼正则万德攸归"。

三别显事功(科判分三)
①总征
佛⼦,云何⽤⼼,能获⼀切胜妙功德。
②别显
⼀百四⼗⼀愿偈颂。
③总结成益
佛⼦,若诸菩萨,如是⽤⼼,则获⼀切胜妙功德。⼀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澄观国师疏:若能如上为善⽤⼼,若此⽤⼼则内德⻬圆,外不能动;⼼游⼤智故,⼈天不能动;⼼冠⼤悲故,二乘不能动。不动有二:⼀修⾏时,此等不能惑乱故;二不希彼故。

3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偈颂分十类
1.明在家修行时愿(有十一愿)
2.明出家受戒时愿(有十五愿)
3.明就坐禅观时愿(共有七愿)
4.明将行披挂时愿(共有六愿)
5.明澡漱盥洗时愿(共有七愿)
6.明乞食道行时愿(五十五愿)
7.明到城乞食时愿(二十二愿)
8.明还归洗浴时愿(共有五愿)
9.明习诵旋礼时愿(共有十愿)
10.明寤寐安息时愿(共有三愿)
弘恩法师细解如上一百四十一愿,让听闻者了解一位修行菩萨道的行者,自初发心以来,为众生无有一念自求安乐,念念皆为众生,念念恒无间断,念念皆为精进。在遇境随缘时,安忍顺逆二境,念念回转,时时不离利益众生的大悲心。
弘恩法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助道的因缘。修行就是一定要细心。看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就看这个人够不够细心——走路轻轻地走,说话慢慢地说,做事情很用心、很小心地做。每件事都做的特别到位,特别如理如法。
修行就是这样寂静地、细水长流地,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时时都管束好,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修行就容易成功。
善用其心,念念之间转业罪为功德,转烦恼为菩提,即尘劳为佛事,这是《净行品》为我们开示的殊胜利益。
弘恩法师最后鼓励大众:愿有缘闻法者,皆能善⽤其⼼,而获⼀切胜妙功德,早⽇成就佛道。讲经法会在殊胜回向声中圆满。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