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 惜福 习劳 持戒 自尊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06 21:19

 

 惜 福

   1936年初,弘一律师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开示教导青年佛教徒应注意四项: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弘一律师如是解释"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啊。"
 
  我从中受益良多,同时也感触颇深:知道不难,但行起来就不容易了。
 
  佛教讲因果,正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一个人的福报从何而来?是从过往修行善法而来。如佛陀在《吉祥经》中教导:

亲近有德者、孝养父母亲、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
……

  自古能成就大事者,皆是有福之人。若损人利己、骄横跋扈、奢靡贪婪,则会耗损福报。没有福德不堪载物,很多事情付诸东流,终将一无所成,甚至折寿等。正如古人"鲁君子"左丘明所云:"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有偈: 
培福惜福善用心,慧作舟船当自珍。
万事皆以慈心应,身心康健利众生! 


 
习 劳
 
  关于习劳",弘一律师这样解释:"‘习’是练习,‘劳’是劳动。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其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
 
  看了弘一律师的开示,我想大家会有感想的。在防控疫情期间,上班族获得了"长假",但待上几天后,渐渐地开始怀念上班、盼望复工、渴望工作。很多人醒悟:原来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自我价值展现的场所,白驹过隙的人生又何来理想?工作的辛苦,远比休假的懒散更让人幸福!
 
  疫情发生,"禁足"家中,与其不能"上班",不如当下动手开始"工作"。首先科学规划一天的作息时间,将读书、写字、洗衣、做饭、体操等,定时定量。若家中有老人,可为其按摩、捶背、洗脚、洗头、剪指甲,陪着聊天、下棋等;若有小孩,可以辅导孩子做功课、玩健康游戏,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她)关注抗"疫"新闻,讲解奋战在抗"疫"前线的英雄事迹,让孩子懂得关心社会、知恩报恩,长大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职场上固然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家庭中同样也是奉献智慧和慈悲的一片可以作为的天地。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画家密莱斯说:"很多人把孩子带来,问我是否应该把孩子培养成画家。我总是回答:‘当然不。’但是,不管这个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他都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小到大,他要做许多琐碎的工作,不管多么乏味,我们都要耐心对待。"
 
  佛门中有一副对联: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大小是相对的,大中固可容小,小中也可容大。同时也教导学人,小细节里藏着大道理,决定人生高度的恰恰就是这些细节。
 
  习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劳逸结合,身心健康,就可以活出来更有意义、高质量的人生!在此非常时期,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奔赴抗"疫"前线献爱心,但照顾好家亲眷属,在家工作,即是在行本分事,亦是为防控疫情做贡献。
 
  当今世界灾难频发,我们庆幸生在中国这个智慧、慈悲、勇敢的国家,受到政府的种种保护!让我们发自内心地祈愿:

世界智光普照,人类慈行遍布。
个个福慧增长,灾难化为吉祥!


持 戒
 
  佛法包括戒、定、慧三学。戒律乃定慧基础,是佛门弟子防非止恶的行为规范。戒有出家戒、在家戒,但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的根本。《大智度论》云: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弘一律师开示说:"‘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何谓五戒? 
  一、不杀生。
  "不杀群生,悉养物命,令众得安。"成就慈心美德,获得长寿之果。 
  二、不偷盗。
  "不盗他物,布施无贪,济诸穷乏。"成就贤良美德,获得富有之果。 
  三、不邪淫。
  "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斋精进。"成就贞洁美德,获得家和事兴之果。 
  四、不妄语。
  "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无得贪欺。"成就诚实美德,获得一言九鼎之果。 
  五、不饮酒。
  不饮用具有酒色、酒香、酒味及一切能醉人的饮品。成就理智美德,获得内心清明之果。
 
  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
  古人常将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作比对,认为互相对应。 
  "不杀生"对"仁"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仁者爱人,也爱一切众生,不忍食其肉,又怎忍夺其命? 
  "不偷盗"对"义"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增广贤文》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义气之人,怎会盗人财物? 
  "不邪淫"对"礼"
  《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颖达疏》:"礼者,别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守礼仪之人,怎会犯他人妻女呢? 
  "不饮酒"对"智"
  陶渊明所作戒酒诗句"世上有十恶,酒算其中一,往往醉误事,过量伤身躯"道出了多少饮酒误事者的惭愧、忏悔之心。刘禹锡一句"护戒先辞酒,嫌喧亦彻琴",又表达了多少仁人君子奉戒清修之意。理性智慧之人怎会贪著杯中之物? 
  "不妄语"对"信"
  《论语·为政》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即忠厚诚实、言而有信。有信之人怎会妄语?
 
  若能奉行儒家五常,则会有惭有愧,品德高尚,修身齐家,利国利民;若能持守佛教五戒,不仅人格高尚、更是获得人天善趣果报的基础,亦为修行圣道与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
 
  虚云老和尚如是说
  佛教泰斗虚云老和尚云:"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其大意说明了五戒十善的利益。
 
  如果在一个乡里住着一百户人家,有十个人能持五戒,这十个人就会很敦厚谨慎。如果有一百个人能修习十善业,这就不单单是个好人了,因为一百个人有一定的影响力了,所以这一百个人一定会家庭和睦。进而若能传此教化遍于寰宇,那善良仁慈的人就会数以百万。这个力量可就不可思议了!
 
  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人人都能修行善法,传递仁慈大爱,我们的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

  注: 
  1. 口四过:恶口、两舌、妄言、绮语。
  2. 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自 尊
 
  弘一律师解释自尊:"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

  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么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
 
  我们从弘一律师的开示中得到启示:"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此处,着重强调人要立志,有了高尚的志向,就要勇敢、努力地去实现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刚去世的著名生态学家孙儒泳院士曾评价自己:"不是天才,甚至算不上聪明。优势只在于一旦确定目标就兢兢业业,从不左顾右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说有座寺院新建的大殿中尚无佛像,老和尚告诉小和尚自己动手来塑造。小和尚请问老和尚,是不是应该找一尊佛像样品。老和尚说:"不用,照着自己的模样来塑就可以了。"小和尚不解,说:"师父可以,弟子可不行!"老和尚笑道:"这样子吧,你照着我塑,我照着你塑。"小和尚还是不明白。老和尚又说:"谁都可以作佛。只要如佛心、如佛言、如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自己不就是佛嘛!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塑成佛呢?"
 
  实际老和尚是在教导弟子:每个人都要有自尊,‘彼既丈夫我亦尔。’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朝那个人的方向去努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能成佛,每个人都可以做佛。佛是一位大觉者、大智慧者、大慈悲者,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众生的人。这样的人我们人人都可学、可做,因此,把自己塑成佛像又有什么不能呢!
 
  真正的自尊是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辜负己灵,自己也是"小太阳,散发正能量"。通过不断学习、历练、提升自己的品德,才能对得起自己生而为人的善根,对得起生养抚育自己的父母,对得起教育培养自己的国家,做一个对社会、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有贡献的人!
 
  时处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当自尊自重,充分发挥自身本具的善根和潜能。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发善愿发大愿、忏悔有意无意所犯的过失,并代一切众生发愿忏悔,同时各尽所能奉献社会,相信一定会早日打赢这场抗"疫"战,在春光里奔跑、徜徉!




编辑 | 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