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迷人风采——无外两种 放下提起(二十二)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28

640.jpeg


  禅定必须选择某个对象集中注意力,比如选择四十个行处等进行心一境性,这是有相禅定,于有捞摸处捞摸。


  参禅则完全相反,务必于无捞摸处捞摸,于无咬嚼处咬嚼,直到嚼破疑团为止。另外,禅宗还有无相禅定。譬如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宗门入道方便的主流用功法门,归根到底,无外乎两种:放下与提起!


  二甘露门


  二甘露门之一:放下

  放舍缘念,休心歇意,忘情息见,前念已断,后念不续,自然石头路滑,念念无住,无心暗合道妙。


  放下,是杀出重围,放下重重叠叠、无量无边的凡情圣解,不断休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忽然云开日出垢尽光显,就是归家稳坐。


  二甘露门之二:提起

  提起一念,自着眼看,激起疑情,奋力推究,参情结秀,自然得无限力,久久为功,觑破本来面目。


  提起,是杀入重围,参究来参究去,厮捱来厮捱去,直“向全无缝罅处透入”,时节到来“蓦地和身攒入”,就是大事了毕。


  本来放下投诚,一念相应,自然天下太平,四海宴然,可是我们放不下来,只好提起利器,举兵武统,逼令识心意神退位,光复我大好河山。兵者,虽为不祥之器,然而不得已还是要提起一用,古德称之为敲门瓦子(敲开自家门户)。


  放舍万缘,不是当缩头乌龟、埋首鸵鸟,避世逃俗,藏身匿影,而是说随缘而不攀缘,应缘而不执缘,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所谓“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是也;休心歇意,是指歇下念念驰求心,于念而无念,而也不是压念不起、百不思百不想,因为道须通流,抱个不会哭的孩子有什么用处?


  强行按捺念头,只是让自己的心灵处于有束缚、有作意的困境,这叫做死水浸石头,永远也不可能悟道。只须一刀两断,让自心洒洒落落去,自由自在去。


  人未能无心,必为三界阴阳历数所拘;人能无心,仍然不出法界量数,因为无心犹隔一重关,更何况拘役按捺自心,坐在黑山鬼窟里不动?驴年也透脱不出去!


  若能外不逐缘,内不住空,胸中空豁,一念清虚,能所泯然,内外通透,长时念念熏修,自然体合真如,直至一念缘起无生,实相现前,寂照朗然,那就是所谓的开悟或明心见性了。


  参禅,古德喻如闭眼跳黄河,如果不顾危亡、纵身一跳、死去十分,则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露出骷髅眼睛,自然眼空一切,佛祖相瞒不得。


  假使跳不过去,半死不活,则点额而回,只能抖擞精神再跳。正如《千万次地问》这首歌所唱,“千万次,千万次,我追寻着你,你是我梦中的唯一”。


  如果更入思量拟议,发动脑筋知解,则三生六十劫绝无醒悟的时节。所以云门大师说:“举不顾(不再回头转脑),即差互(掉臂而去、蓦直前行);拟思量,何劫悟?”


  对于宗门这两种最为根本的主流用功方法,祖师给予我们十分给力的鼓励和保证:


  对于放下的休歇方法,慧忠国师这样说:“忆智俱忘(忆即忆境,智即心智,忆智俱忘就是心境俱忘)即(与道)相应,努力依此修,常有恒沙圣贤所护,河沙天龙八部所敬,河沙善神来护,永无障碍。何处不得逍遥?”


  对于提起的参究方法,宗杲祖师这样说:“虽今生打未彻,临命终时定不为恶业所牵流落恶道。来生出头,随我今生愿力,定在般若中现成受用。此是决定底事,无可疑者!”中峰古佛说:“只与么参去,纵使一生不悟,其所参之正念不变不易,来世出头来管取一闻千悟,此是决定底事!”


  悟了自不待言,纵然未能神悟,也是功不唐捐,因为“般若上无虚弃底工夫”。


  当然,放下与提起,并不是两条永远互不交叉的平行线。当初,雪岩慧满祖师对万松行秀大师开示说:“你但行里坐里,心念未起时猛提起,觑见即便见,不见且却拈放一边,恁么做工夫,休歇也不碍参学,参学也不碍休歇。”


  莫道佛法无多子,未透玄关也大难。习禅需要具备尽弃枝叶直取根本的决定信!遇事触缘,一眼觑破的般若智!起心动念,一刀两断的坚强意志,乃至于向无所住处放舍身命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学人被称为“大力量汉”、“宗门种草”,大不容易,共勉共勉!


  白衣拜相


  研穷至理,以悟为则。洞山祖师曾经问一位僧人:“世间何物最苦?”


  僧人答:“地狱最苦。”

  洞山说:“不然!”


  僧人反问:“师意如何?”

  洞山答:“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指的是明心见性),是名最苦!”


  历代祖师苦口婆心,当务之急就是为了让学子证入“宗乘事”;宗门学子千辛万苦,首当其冲就是为了取证“那边事”。


  参禅学道之人,谁不日夜盼着这一天?


  见性成佛,古德喻如白衣拜相(顿悟本心直至佛地,如同平头百姓官拜丞相),其他有为修法,喻如蝇头之利、蜗角之益。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不悟自心佛性,纵然您神通禅定超过大目健连,天人送供,地神捧足,十二部经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说法赛过富罗那,口若悬河,辩才无碍,只名生死凡夫,叫做颠倒行事,总是痴狂外边走,因为不知根本之所在。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子定禅师曾说:“今日许多禅和,不知务本,只寻枝摘叶过日,不知有甚用处?”


  楚南禅师说:“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


  您若是上上根器,言下顿悟,自然直入真净界中,否则还得老老实实下番功夫。


  一片歇心、一段公案、一个话头,

  径抵心体,单刀直入,

  蓦闯龙潭虎穴,

  踏破八识山顶,

  拗下郦龙一角。


  真正的本色参学道流,绝不向草窠鬼窟里厮混,也不向死水澄潭里栖泊,又不向细枝末节里修剪,须是将平昔所执所惜的一切一切尽情抛撒,触事遇缘常如一团火相似,直教六根门头干净赤裸,长时胸襟空荡如洗,岁月悠长,忽然桶箍脱落一般,返觅生死路头了不得,方能获得真实受用。


  放下一着,大多属于“断功”,如大火聚,似倚天剑,触着便烧,一划划断。


  务必实施“三光”政策,即不住妄想境,亦不住洁净境,亦不作无所住知解,祖师称之为“前、中、后善”。


  若做不到这一点,则提起向上一着,或在古人建化门头,或在当人言行举止、动转施为之处,东觑西觑,有朝一日,忽然觑透本来面目,尘劫往事一时现前。


  到了霜露果熟的时节,本智法尔现前,不假修为作意,“虽然无心希求,而宝藏自然而至,尽未来劫受用不尽,与佛祖把手共行,岂不庆快平生!?(应庵祖师语)”


  在《任心自在》一文中,我们说过,禅宗门下,主流宗师不教人止观定慧,也不让人觉,只教人绝观弃守,只让人参。


  比如六祖说:“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这是为什么?

  因为祖师直取根本,只想一把将人送到家,而不是修枝剪叶没完没了。有一首诗写得好:


  彩云影里神仙现,手把红罗扇遮面,

  急须着眼看神仙,莫看神仙手中扇。


  “神仙”,指的是无为真人,亦即本来面目。“彩云影”和“红罗扇”,指的是五蕴坑中的无明妄想烦恼。


  对于祖师而言,无论喜怒哀乐,时时处处都是“神仙”在显现;而对于凡夫而言,“神仙面”只在热恼云影里偶一迸露,由于现行的烦恼情识力猛,瞬间即被影扇遮蔽。


  善于学道之人,应该在烦恼妄想难克之际、本光迸露之顷,猛地回光返照,一窥到底,一肩领过,使得积劫无明当下冰消瓦解。所谓兵不血刃、天下太平是也。


  如果稍不精彩,无明痴想就会瞬间盖覆本地风光,这时才开始作意观照,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就必须费力排遣,没完没了,去却一重又一重,如同一人与万人为敌作战,能够获胜的有几人呢?这就叫做修枝剪叶的活儿!


  因此,唯有从根本入手,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到那时节,烦恼妄想执着,自然如同日出霜雪,不待除而自除;恰似洪炉片雪,不待化而自化。那个时候,不求禅定解脱,而禅定解脱自然而至。


  马祖说:“本性所具诸定慧神通功德,不期发而自发,不离此生,即得解脱。”


  临济祖师说:“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仰山祖师说:“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时后日,自具(具足定慧神通功德)去在。”


  中峰祖师说:“等闲豁开正眼洞见本源,方知禅道佛法不待会而会,见闻知觉不待忘而忘,虚妄情识不待断而断,生死无常不待了而了矣。”


  这才是六祖所说的“唯论见性,不论其余”的真正秘密!不论其余,不是不要修证,而是见性才是大根大本和关键枢纽之所在!一旦明心见性之后,自然妄心顿歇,无为自动档启动,从此扬帆顺流一日千里,妄想烦恼恰似洪炉片雪,不需多功,不着用力,自然妥妥帖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但得其本,何愁其末?


  天然外道


  我们经历如上一段风光无限的旅程,已经知道了禅宗开悟究竟“悟什么”,也明白禅宗开悟到底“如何悟”。这是“如何悟”的最后一篇。


  经过久久为功,终于一朝开悟。那么,如何验证您是否真的开悟呢?


  话说永嘉玄觉禅师在阅读《维摩经》时,忽然心花发明。一个偶然机会,他与六祖弟子玄策禅师相谈甚欢。玄策点拨他:“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佛以前,无师自悟是可以的),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玄觉大师听到此番高论,就随同玄策,跋山涉水,不远千里,从浙江温州跑到广东曹溪参礼六祖,求取印证。


  真正悟道之人,气象自然清新。这是未悟之人装也装不出来的。永嘉一进门就以作家手段本分相见,经过一番勘验以后,获得六祖印证,当时人称“一宿觉”。


  永嘉大师参访六祖的精彩过程,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成为历代禅师开悟以后行脚江湖、本分相见的滥觞。


  现代有些学子望文生义,师心自用,根据玄策禅师那句“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的话头,就傻傻地断定无师不能自悟,或者必须具备师承才有可能开悟,否则悟了也一定是天然外道。这就大错特错了,完全不明就里!


  难道所悟的佛心会因为有师或者无师而有所不同,难道永嘉大师没见六祖以前不是真的开悟?真的假不了,悟了便是悟了。


  再说,威音王佛不也无师自悟,释迦如来不也无师自悟,有什么不可以?


  到底有何真意?

  玄策这话到底有什么真意呢?按照湛然圆澄祖师的解释,这里有三重深意,用于医治三种毛病,讲得非常清楚明白。


  第一

  无师自悟,自以为悟其实未悟,认贼为子,因此必须借助公认的具眼宗师为他点破,使得一念知非,重新参禅,以免自已误赚一生。


  第二

  无师自悟,自已确实有所省悟,但是仍有余惑未尽,尚有微细所知愚,必须参访通方大达之士,经受钳锤,砥砺打磨,才能透顶透底,大悟彻悟,到达不疑之地,从而显发无方大用。


  第三

  无师自悟,自已确实大彻大悟,但是如果没有依止真正宗师,不识为人(度化众生)宗旨,不能尽得玄奥,不善弘传禅法,无法接物利生,那就未免丧我儿孙(法脉后继无人)。大慧宗杲祖师斩钉截铁地说:“悟了若不遇人(参访具眼宗师),十个有五双杜撰,决定为人不得。”


  可见,玄策禅师绝对不是无风起浪,而是深明其间利害而特地指破。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开悟禅师到处行脚、遍参知识的根本原因。


  过去具正眼的大禅师灿若繁星,宗门下客可以到处行脚参访,获得印证和经受煅炼。然而,今天,您无师自悟,拟向哪里求取印证呢?


  惟有私淑古德,翻开祖师正法眼藏一一契合如同自己胸襟流淌出来,将千七淆讹公案一串串起,纲宗偈颂一一透过,寂照圆明实相现前,寤寐一如真实受用,庶几不会错认定盘星。


  末法时代,未悟言悟、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人屡见不鲜。现如今自称开悟的学人,可有不少。一千多年前,法眼宗永明延寿禅师提出了十条悟道标准,自认悟道之人不妨自己检索参照。(待续)


640-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