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鸠摩罗什三藏的译经弘化事业

编辑:两车 日期:2020-10-07 14:14

image001.jpg

  释迦牟尼佛出于印度,其弟子结集三藏时,皆是梵本。法宝虽富,若无人翻译,则中土民众固不能沾其恩泽。若所译不善,则亦乖失真义,与佛语不相符,流弊所及,必至贻误后人。因此。学识渊博、思想高超、译笔流利、精通梵汉文字等,皆为译经师所必具的条件,缺一不可。而译经师之名,亦与经律论并寿,成为千古不朽的人物。

  今天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圆寂之日(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灵隐寺公众号历史栏目特刊发数篇有关佛典翻译和著名译师的介绍文章,帮助读者了解古圣先贤们不辞艰难传译佛典的经过,以便我等后世受惠佛子受持读诵经典之时,

生感恩心,起难遭想,

禀释尊之如来教,效古德之菩萨行!

  在前两篇中,我们已经对从佛法初传入华至南北朝时期经典的翻译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这是本篇总结鸠摩罗什三藏杰出贡献前所应了解的时代背景。本文就将从七个方面重点介绍鸠摩罗什三藏译经、弘化的恢弘事业。

  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位声名最为显著、贡献最为卓越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三藏与玄奘三藏。二位大师所译的经典,在大乘教内流通最广,罗什三藏所译《金刚经》、《阿弥陀经》、《普门品》、《维摩诘经》,玄奘大师所译《心经》,皆深入民间,普受善信们的欢迎,历久不衰。

    《律相感通传》提到,道宣律师曾向天人陆玄畅询问有关罗什三藏翻译经典的问题:

  余(道宣律师自称)问:什师一代所翻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畅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以下诸人并皆俊艾,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又从毘婆尸佛已来译经……自出经后,至今盛诵,无有替废,冥祥感降,历代弥新,以此证量深会圣旨……

  依据这段问答可知,罗什三藏及其过去世,是七佛以来的译经师(过去七佛以毘婆尸佛为首),宿世本愿,弘通佛法。

  历代因什公译出经论而启悟佛法者众多,著名的例证有:惠能大师、中峰禅师等闻诵《金刚经》而有省发,永嘉大师阅《维摩诘经》而悟,慧文大师读《中论》、《大智度论》而悟一心三观,开启天台教观心要。更有名士张商英等人,读罗什所译经典,而皈依佛教,护教护法。

  罗什三藏译经事业,实是续佛慧命的千秋大业!

  兹将罗什三藏对佛教的贡献,简要说明如下:

  首译大乘之论,弘通四论法教

  罗什三藏所翻译经论,依《开元录》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为初译,是首译大乘论典弘扬于中土者。


  拣斥格义之非,大法渊源始淳

  在佛法流传中国初期,为了认识、讲说、理解上的方便,讲经者常用老庄儒家学说之义理名词,来比拟、配合注解佛法中的法数名相,称为“格义”(格是格量、称量的意思,称量佛经与外典,事义相类的义理)。

  然而老庄与儒家学说,皆不及佛法深广,如此于理恐有违失处,只能作为接引初机方便,不能当作佛法真实义。道安法师当时即反对此格义佛教之风。到鸠摩罗什大师及门下,更斥格义之非,不采此方式译经、讲经,格义风气才收敛下来。如此则佛法性空之学,得独立于老庄玄学之外,不致混滥。

 

  纠正六家之偏,般若真义得明

  东晋时期,般若学说有六家七宗派别: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本无异宗由本无宗分出,若不计则为六家)。六家七宗莫衷一是,各有所偏,并未见般若全貌,所以罗什弟子僧睿法师曾说:

  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已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毘摩罗诘堤经义疏序》

  这就是说,鸠摩罗什三藏翻译讲说性空般若相关经论,如《中论》等,最能得性空真义,没有格义迂而乖本与六宗偏而不圆满之失。

  罗什三藏所译三部阐扬大乘中观思想的论典:《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注重禅法教授,翻译菩萨禅典

  罗什三藏至中土未久,即非常重视禅法的教授与禅籍翻译,摄取马鸣菩萨、鸠摩罗陀等家禅要,译出《坐禅三昧经》(又称《菩萨禅法经》)、《禅法要解》等禅经,对大乘菩萨禅法的弘通功不可没。另,隋代智者大师根据其所译《大智度论》禅波罗蜜等部分,综合其他经论,讲解释禅波罗蜜,弟子法慎记录出,为禅修宝典。



  译文流畅质佳,裨益各宗发扬

  由于罗什译经,品类颇多,文风简洁流畅,便于读诵,所译往往“一言三复”,“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改者,即而书之”(僧睿《大品经序》)。参与助译僧众约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译典品质很高,时人习诵者甚盛,对各宗派发展帮助颇大,于三论宗、成实宗、天台宗乃至禅净律等皆有贡献。


  教化空前兴盛,彷佛佛世再现

  鸠摩罗什的译场,为当时国主姚兴所建之逍遥园(陕西草堂寺)是国家护持之国立译场,学人四事供养无缺。罗什有三千义学弟子,如僧睿等曾受学于道安法师,早具声誉,翻译出经典,常五百、八百人共同“详其义旨,审其文中”。

  僧睿法师曾这样描述当时佛法盛况:

  渭(水)滨流祇洹(佛世时舍卫城祇洹精舍)之化,西明(阁)启如来之心,逍遥(园)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僧睿《大品经序》

  又,《历代通鉴辑览》记载:

  秦王兴以鸠摩罗什为国师,奉之如神,率群臣及沙门听讲,又命罗什翻译西域经论,大营塔寺。沙门坐禅者常以千数,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所译经典艺术、文学价值不凡

  罗什三藏所翻译的经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如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曾作诗自称云:

先生读书尽三藏,

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

冥目观想尤神驰。

——《龚定盦全集》之〈西郊落花歌〉


  此外,敦煌、云岗石窟内,罗什所译经典变相之壁画雕塑非常多,是艺术界的瑰宝。

  罗什三藏有以上成就并不是偶然易得的,除了宿世善根、众善缘和合外,最重要的还是弘传大乘教法之深切行愿,《高僧传》记载:

  什母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虽然罗什远来,受了许多磨难,被吕光滞留凉州十七年久,然仍不退悲愿,终将大乘教法,广流中国,真可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菩萨大行。

  姚秦弘始十一年(413)八月二十日罗什三藏圆寂于长安,享年七十岁,荼毗后舌根不坏,表所译真实。后有外国沙门来云“罗什所谙,十不出一”,殊为可惜!

  甚至儒家韩愈虽破佛老,对什公学识亦曾自叹不如,根据张商英《护法论》记载:

  韩愈与大颠论议往复数千言,卒为大颠一问曰:“公自揣量学问知识,能如晋之佛图澄乎?能如姚秦之罗什乎……”

  愈曰:“吾于斯人,则不如矣。”

  大颠曰:“公不如彼明矣,而彼之所从事者,子以为非,何也?”

  愈不能加答。

  文末谨录唐太宗《赞鸠摩罗什诗》碑文,与诸读者共缅鸠摩罗什三藏之盛德:

秦朝朗现圣人星,

远表吾师德至灵。

十万流沙来振锡,

三千弟子共翻经。

文含金玉知无朽,

舌似芝兰尚有馨。

堪叹逍遥园里事,

空余明月草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