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吃饭时的修行之法——智者大师《观心食法》导读(中)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1-11
吃饭,这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经历的事情,而且会伴随一生。可是,你真的知道应该如何吃饭吗?你知道怎样在吃饭时修行,怎样将吃饭也变为修行吗?2021年1月7日,庚子年农历十一月廿四,是天台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共同学习智者大师关于吃饭的这篇开示,了解修行之人的观心食法。

《观心食法》全文可以分为三个大段,第一段“甲一、受食仪则”介绍受食时的种种仪则,第三段“甲三、引经证成”援引经文作为通篇总结,第二段“甲二、修观要义”则是全文的核心,着重就食时修观的必要性(乙一、预示应修之由)和具体方法(乙二、正明起观之法)进行了开示。有关为何食时需要修观,已在上篇中的“乙一、预示应修之由”进行了说明:食物是欲界众生的外命,如果不能在食时起种种观照,则食物只能够滋润生死,令众生不断在生死中轮转;反之,则可以通过食时修观的智慧观照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令吃饭也成为修行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乞食还是众中受食,只要是食时,都应作观。依佛门传统,进食时应作观想。《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及《释氏要览》、《永平清规》皆云“食存五观”,即食时当行的五种观想:出家人的食物悉由檀越信施而来,因此食时须行五观,以诫平白受食,故斋堂又被称作“五观堂”。而《观心食法》中的观行旨趣却与一般的“食存五观”不同,可以说是大乘实相禅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智者大师阐述的起观之法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从所观之食来说,食物本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从能观之心来说,亦有空观、假观、中观,更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的不同。因此,正明起观之法又分两科:一、食具三德;二、心具三观。观之者,自恐此身内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暗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
观之者,自恐此身内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
- 凡夫对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称为无明;因为无所明了,而起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叫做无明烦恼。
-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不同于世间一般聪明,是能觉了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不二的大智慧。
修持观心食法的人,应观照储存于身体内的旧有食物,都是无明烦恼,会滋润助益生死轮转;而近日所吃的食物,与之不同,非但不是烦恼,而且都是般若智慧。观照旧食从身上的无数毛孔依次排出,也就是自己的无明烦恼在不断消散;等到体内所有旧食全部排出,无明烦恼的障蔽都被除去,心路也就被打开了。- 暗即无明。无明烦恼能够盖覆智慧光明,令其无法显现,故称为暗。
旧食是无明烦恼之暗,新食是般若智慧之明,现在摄入新食,即是以般若智慧破无明烦恼,正如明能祛暗,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明。- 《净名》是经名,即《维摩诘所说经》的别称。维摩诘是梵语,乃人名,译作净名或无垢称,故《维摩诘所说经》常被称为《净名经》。
- 《维摩诘所说经》中原文为维摩诘居士对须菩提尊者所说的一段话:“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意谓食物也是万法之一,如能在吃饭上真正做到平等对待种种食物,而不挑三拣四加以分别,则可亲见诸法实相,法法平等。
维摩诘居士“于食等者,于法亦等”的开示,正是通过食物可以具足般若智慧,亲见诸法实相的证明。- 法身乃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故称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众生虽然本具法身,要以般若智慧逐渐开显,否则虽本具而不知,仍旧轮转三界,不得自在。
以观照之力能令食物“成于般若”,则现在食物就不单单可以滋养色身,食物所具的般若智慧之力也能够长养法身。- 解脱:不系名解,自在名脱。永离一切业障的系缚,得大自在,就称为得解脱。
随着般若对法身的日益长养,法性之身必定不为色身及种种业果所障碍,因此就可以获得解脱。- 德指常乐我净四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
- 法身、般若、解脱一一都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故名三德。
通过观照之力,即可开显出食物本具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
既敷座已,听维那进止。鸣钟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界,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此身内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暗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