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寺院在端午这天也吃粽子吗——禅师语录中的端午遗俗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6-14 08:54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常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怀念屈原。很多人都认为,来自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端午节并无关系,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经超过两千年,中国也于佛教在印度衰弱后,逐渐发展成世界佛教中心。在此过程中,佛教自然也与端午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切,还要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



DUAN

WU



  端午节恐非始自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于是就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民俗活动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起来。那么端午节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人们最初纪念端午的用意何在呢?


传统文化十二地支中的“巳”、“午”、“未”于五行属火。“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未”是火的衰暮状态,而“午”所对应的正是农历五月。这时阳气到了极盛的状态,物极必反,阴气开始产生并逐渐加强,蚊虫五毒出没,人也烦闷不安。


所以,在古人的认知中,五月乃是“恶月”、“凶月”。晋董勋《问礼俗》中就有“五月俗称恶月”的记载;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的说法。


另一方面。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阳气达到强盛的顶峰,同时也是阴阳转变的开始,而古人又忌重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如北魏收《五日诗》曰:“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续汉礼仪志》中记载道:“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这就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禅宗法语中找寻端午起源


根据前文的引证,我们大致可以了解,端午节的原始动机应是驱邪镇鬼。目前大部分民俗学家也都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附着在节日上赋予祭祀或其它意义。而端午节这一点已被世人遗忘的最初起源恰恰在禅宗祖师的语录中还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例如《古尊宿语录·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中载法演禅师上堂的情形:


举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怎奈何?’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


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白云法演禅师说自己当时若在现场,见此情景,便用手作鸟嘴状,对鬼学布谷鸟叫,可见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换言之,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


类似的还有南宋时期曾一度驻锡灵隐寺的大慧宗杲禅师上堂法语:


今朝又是五月五,

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

两手椎胸叫冤苦。



  祖师借端午演说佛法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两千年里,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已经中国化了的汉传佛教。历代禅宗祖师十分善于借助各种时节因缘为大众演说佛法宗旨。就以端午节为例,除了前文曾引述的五祖法言禅师和大慧宗杲禅师,还有许多祖师都能从端午时节入手,直指人心。


例如真净文禅师端午上堂:


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粽子虽然应所知,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蓦拈拄杖云:若知拄杖子来处,即知一切法来处。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只如大众从什么处发现,一一分明在目前。若知发现,不妨奇特;若也不知,何名出家?遂掷下云:只者末后一着,也大难会。喝一喝,下座。


又如兜率照禅师端午上堂:


举拂子曰: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餮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且移北郁单越来与南阎浮提斗额看。击禅床,下座。


我们不仅可以从这段语录中判断出真净文禅师和兜率照禅师的时代,寺院在端午这一天也是吃粽子、饮菖蒲茶的;更应该感佩祖师说法之善巧,单就粽子、龙舟便能演说佛法,言言见谛,语语归宗,要令学人于一切时、一切处开悟第一义谛。



  古时丛林如何过端午


据《敕修百丈清规》中记载,到了端午节那天,整个寺院都会忙碌起来,一天的时间里有好几项活动:


1.

点茶

端午节一大清早,知事法师就开始在僧堂之内烧香,然后敦请大众一同聚集,开办端午节特有的菖蒲茶会,而在茶会之上,还会表演点茶以供养大众。此处的点茶是宋代时比较流行的一种饮茶方法,苏轼的《送南屏谦师》诗中所说的:“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指寺中点茶的三昧手。

2.

上堂说法

点茶之后,住持就会上堂为大众说法。对于佛教来说,端午节虽然是一个节日,但同样要融入修行的生活中,所以就算是过节,而寺中也是说法不断的。

3.

设青苗会

端午时节正是青苗生长的好时候,为免天有不测风云,所以寺院中大都会为保青苗而举办《金光明经》祈福法会,又称为青苗会。



端午节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也对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禅师们们自然地把禅悦与玄机融入端午时节,为大众开演。甚至一些仅仅失传已久,留存于记载中的端午民俗,如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仍“活在”佛教典籍中,这也正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好例证!


佳节值天中,吟骚吊楚翁。

骊舟吞巨浪,艾虎啸熏风。

人已骑鳌去,花犹照水红。

船头齐拨转,片月印江空。

——既非禅师《端午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