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灯|佛教既要远离世俗,为什么还会倡导知恩报恩的感恩理念呢?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3-02



由于寺院多建筑在山林中,远离闹市,生活相对清苦,而修行之人为了专心修持,也会着意减少与外界的冗余社交,因此不了解佛法的人常会误认佛教是“逃禅”和“遁世”的,所谓看破了,放下了,一了百了。甚至给人造成一种逃避责任、自私自利的印象。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就以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来说,释尊成道之后并没有逃避现实的人间,相反地,为了帮助烦恼众生解脱生死系缚,释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直至涅槃前夜都还在利益众生。佛陀当时的声闻弟子们,如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等尊者,多半也是以游化人间、化导有请为主要工作的大宗教家。


佛陀和众多弟子的努力,以及佛灭度后历代祖师大德传承佛法、弘宗演教,乃至四众弟子依教奉行,精进修持,其用意也是为了要报众生恩。只不过由于对报恩的理解与一般世俗有所差异,因此佛教的感恩思想、报恩行为难以为世人所了解。



事实上,单就感恩来说,佛教所说的感恩要比一般人说的感恩全面而深刻得多。因为佛弟子们的追求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此其感恩的对象也就绝不仅限于当下施恩于我的父母亲眷、善友嘉邻,而是遍及一切众生的,感恩的形式也不同于一般的有来有往,而是自下而上的仰报。简单来说,就是通常所讲的“上报四恩”:


三宝恩


四恩之中本无一定的先后顺序,但从帮助我们断惑证真,获得究竟安乐的角度来说,三宝之恩应居首位。一切大众都由于僧宝的接引开启而知信佛学佛,由于法宝的信受奉行而有解脱乃至成佛的可能,由于佛宝的慈悲将他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以来而悟得的法宝宣说出来,我们才有成佛的方法可信可学。所以三宝对我们有无上的恩德,这一点作为佛弟子不可不知。


父母恩


母有怀胎生育之苦,父有扶养教育之劳。我们自从呱呱坠地,而至长大成人,不知要花费父母的多少心血。世间所提倡的孝道同样也是佛教所倡导的,如《梵网经》就明确说“孝名为戒”。



国家恩


由于国家的国防设施,我们可以不受外强的侵扰;由于国家的法律保障,我们可以不受盗贼及恶人的损害;由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同舟共济而国泰民安。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家的恩德,爱护国家,报效国家,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众生恩


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不能离开众生而独存。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我们吃一粒米时,或穿一件衣时,从物种的改良培植,到播种、耕耘、施肥、收获、搬运、加工,而到成为粥饭和衣服,其间承受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这还是仅就人类而言,若透过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的关系来看,一切的异类众生也无一不是自己的恩人。所以众生以菩萨为福田,菩萨则以众生为福田,这就是佛教报众生恩的思想。



以上便是佛教所说的“上报四重恩”,之所以称为“重恩”,正因为从佛法的立场来分析,这四恩实在是深厚难报。为了报恩而学法,为了报恩而修行,为了报恩而成佛,即便是隐居水边林下刻苦用功,也还是为了早日成就道业,具备更多的智慧慈悲和善巧方便来答报众生之恩,又怎能质疑佛教对感恩的倡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