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慈悲忏法,自古至今,只知礼诵,代人超荐先亡,而不知宣讲宏扬,以自忏悔业障。但知他有身,不知自亦有身。但知他有苦,不知自亦有苦。但知为他以求安乐,不知自亦可以求安乐。可谓冠履倒臵,颠倒甚矣。当此浩劫时代,非忏悔不为功。故今本寺,发心演讲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此一部之总题也。释总题,例有五重玄义:
一
释名
初释名。若云梁皇宝忏,可谓人、法、喻、具足立题。以梁皇是人,以是当部之发起人故。忏是法,以能令郗后脱蟒身之忏法故。宝是喻,以喻此忏法,功德灵效,甚可珍贵故。

今云慈悲忏法,乃以单法立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有三:
一、生缘慈,以与有情之乐,如蚊虫蚤虱,均无血食之乐,人能与之以血,任其唼啄等是;或人无衣食财帛、功名富贵之乐,有大力者皆能与之,是为生缘慈也。
二、法缘慈者,谓众生之身心,全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其大小有情之无乐,菩萨兴慈与乐。人不论智愚贫富,畜不分鳞甲羽毛。但观五阴等法,平等赐与,为法缘慈也。
三、无缘慈,谓菩萨兴慈与乐之时,不缘于亲疏,不分于空有,不滞于中道。亲指眷属,疏指路人;有指六凡,空指二乘,中指别地。九界圣凡,一律普与,名无缘慈也。

悲亦有三:
一、爱见悲,谓与我有缘之人,如妻妾儿女,六亲眷属等,有种种苦,便肯拯之济之,以拔其苦。此悲由爱见之心而出故,否则一毛不拔也。所谓人分远近,地别亲疏,皆爱见之习所使然也。
二、平等悲,凡遇苦者,尽力拯救,不论明冥人畜,远近亲疏,一眼等观,无偏无党,是为平等悲也。
三、同体悲,了知法性平等,生佛体同,若论有苦,苦遍圣凡,其体既同,其苦亦等。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未来诸佛。过去父母,常思利益,念济度之,即同体悲也。

文云:慈隆即世,悲臻后劫。故题以慈悲为名。
道场者,依此灭罪,名为修道之场。罪灭福生,罪尽道成,是为得道之场。
忏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惭愧改过,悔而不作之意。
法名轨持,谓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之意。
释名竟。
——节录自《慈悲道场梁皇宝忏随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