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三、弃命必死难:
弃命就是放弃我们的生命。古人说:千古艰难唯一死。连最小的蚊虫蚂蚁,如果伸手向它打去,它必定马上跑掉,何况人呢?可见要舍弃自己的生命谈何容易!但世界上还是有许多的圣贤,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了保护更多的人,往往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慷慨就义。比如历史上为国捐躯的烈士,实在是令人敬佩。
经中所说的“弃命必死难”,并不是鼓励佛弟子轻易放弃生命,这既与世间法相悖,也不符合佛教的精神。而是让我们清醒地认知“生死事大”,但其发挥出的意义却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不同,我们应在珍惜宝贵生命的同时,努力发挥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在死亡到来时坦然面对。


四、得睹佛经难:
佛经是无上的法宝,在末法时代,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读诵佛经,或者修学佛法,都是很不容易的。六道有多少众生,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多少人,能够学佛看佛经的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正如开经偈所言: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种很高深、很微妙的佛法,我们百千万世都难得遇到,现在我们有福报,能够看到、读诵、受持佛经,就要珍惜、了解佛法甚深的奥义。
佛法传来中国以后,古代的高僧大德不知道经过多少的辛苦,才将佛经翻译成中文。好比现在这部《四十二章经》,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翻译完了,朝廷把它珍藏在深宫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几乎成了皇族的珍藏品,成为国宝,外面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经,更不用说可以看到这部佛经了。现在佛经可以普遍地流通了,我们就应该珍惜这份福报,但是要知道佛法难闻,既然有机会听闻佛法,就要精进受持,虔诚地读诵,多争取时间来研究奉行。
五、生值佛世难:
我们出生在佛出世的时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首偈说: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出生时佛灭度。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当初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七佛、所有的佛出世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呢?我因业障深重,正在沉沦,不知道是在六道里面哪一道轮转,没有这份福报生逢佛世,见佛闻法。
现在我出生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早就已经入灭,离开这个世间了。为什么不能生逢佛世?这就是我本身的业障太重,没有那份福报出生在佛世,所以见不到佛的金色法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圆满的相貌。
我们生于释迦牟尼佛后,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出世到人间来,对于弥勒菩萨将来教化这个世间的时代来讲,我们又是生在佛前。生在佛前佛后就是佛教常说的八难之一,生逢佛世实在是不容易的。
但是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修持,能够与法相应的话,“见因缘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深深体会到佛法缘起的妙义,证悟了法性,也就是见佛了,也没有“生值佛世难”的障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