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溪声淙淙出阁下——张岱在灵隐之岣嵝山房与冷泉亭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6-26 09:26


张岱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书香之家、官宦之家,少年时生活优裕,游历广泛。他从小随母亲到绍兴曹山庵作佛事,到杭州高丽寺上香。年轻时曾到杭州云栖寺与莲池禅师袾宏相见。他对为了修大善塔而负重苦行、筹措资费的住僧觉源、法生等加以称道。张岱在28岁时与友人一起到灵隐韬光山下的岣嵝山房读书,常常在日晡时缘溪而行观看佛像,写过数十篇与寺院相关的散文。晚年他在《祭周戬伯文》文中说“余好参禅,则有祁文载、具和尚为禅学知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210页)这里说的“具和尚”就是具德禅师,他是张岱的族弟,曾为灵隐古刹的“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处在晚明时期的山阴人张岱,十分仰慕乡贤爱国诗人陆游、一代奇才徐渭和志士王思任。而这几位乡贤都到过灵隐,留下数篇有关灵隐的诗文,对张岱产生一定的影响。张岱与友人陈洪绶等一起在灵隐读书数月,留下多篇诗文,是历代写灵隐最多的文人之一,其中包括散文《岣嵝山房》《飞来峰》《冷泉亭》《灵隐寺》《北高峰》《韬光庵》《岣嵝山房》《青莲山房》《呼猿洞》《三生石》,诗《飞来峰》二首、《灵隐飞来峰》二首、《灵隐寺》一首、《两峰插云》一首,《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一首,及《呼猿洞》对二副,《上天竺》对一副。就让我们追随张岱的脚步,一同来探访灵隐的这些名胜。

岣嵝山房是张岱与诸暨名士陈洪绶等人在灵隐韬光山下读书的处所,时间长逾七个月。岣嵝山房为明代武林人李茇(号岣嵝)所造,位置应在现在的韬光路边,灵隐寺的西侧,南边正对飞来峰。(岣嵝本是南岳衡山的七十二峰之一,传说大禹在那里得金简玉书。山中曾有一块岣嵝碑,又称神禹碑,文字奇古,唐代韩愈、刘禹锡写有诗作。原碑今已亡佚,绍兴大禹陵有一块明嘉靖二十年(1541)摹刻的岣嵝碑,今仍置于大禹陵前。大禹陵东南侧宛委山阳明洞天的一块岩石上,刻有唐代贺知章撰《龙瑞宫记》,记“黄帝藏书,磐石盖门,封宛委穴,禹至开,得书治水。”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作为绍兴人的张岱,住到以“岣嵝”为名的数楹山房,也是一种缘份。)


张岱笔下,岣嵝山房背山临溪、有桥梁楼阁。门外苍松参天,杂树茂盛,溪水潺潺,有可供十人闲坐的石桥低磴。僧人剖竹为引水具,节节相连,引入溪水。山上山下还多边笋和“甘芳无比”的西栗。“边笋”,就是马鞭笋,而“西栗”,据张岱文中所记,“树干合抱粗,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蜜珀,香若莲房,寺僧取作清供。鸡头实无其松脆,鲜胡桃逊其甘芳。”我认为这应该是无花果。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阿驵(无花果别名)出波斯、拂林人呼为底珍树。长丈余,枝叶繁茂,叶有五丫如蓖麻,无花而实,色赤类柿。”是外来的品种,故名西栗。

从岣嵝山房出来,是临溪而建的冷泉亭,夏天张岱他们在这里乘凉,移枕簟卧看天上月亮,耳听涧流淙淙,如丝竹并作。张公亮听此水声,吟林丹山诗:“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张明弼,字公亮,江苏金坛人,崇祯时举人,十岁进京告状,替父申冤,在拜谒南宋宗泽墓时,见“宗忠简公祠”颓垣废壁,找丹徒县令商议,重建新祠,翌年落成,著有《萤芝集》。林稹,号丹山,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宋神宗时进士。林所作《冷泉亭》诗的前两句是“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张岱说在西湖时,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在灵隐,夜坐冷泉亭,对山间之月,这该有多大的福份。西湖幽赏,无过于苏东坡,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以及建山房的李茇之外,其他的人很少了。他对冷泉亭与所在环境作了由衷的称道。


(未完待续。本文作者胡文炜为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题《张岱与灵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