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月廿六 僧佑大师圆寂日——我国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7-13 08:40



僧佑大师,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他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出生于建康。由于从小受到佛教的薰陶,幼年时即入建初寺,依僧范为师。到了十四岁,至定林上寺,拜时人誉为“法门栋梁”的法达法师为师。年满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出家人。以后又受学于律学名匠法颖律师,潜心钻研律学二十余年,成为闻名于当世的律学大师。

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常请他讲律藏之学,每次听众皆有七、八百人之多。永明末,他代表朝廷至三吴考核出家的五众。梁朝开国后,对僧佑大师备加礼遇,一切佛教和僧人事务上的疑难大事,梁武帝都会请示他决断。他开创了各寺院造立经藏的传统,并把信众的布施,全用于整治、修缮寺院。僧佑大师颇具巧思,善于佛像的雕凿,现存于栖霞山三圣殿佛像及浙江嵊县剡溪石佛,都是“准画仪则”,设计凿成。他的弟子众多,总共约一万一千余人。这便是我们在《高僧传》和其它资料中所见的关于僧佑大师一生行迹的记载。


僧佑大师一生著述颇多,据《释僧佑法集总目录序》所列,计有《释迦谱》五卷、《世界记》五卷、《出三藏记集》十卷、《萨婆多部相承传》五卷、《法苑集》十卷、《弘明集》十卷、《十诵义记》十卷、《法集杂记传铭》十卷。《出三藏记集》和《弘明集》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深的两部著作,可以是佛学名著。

《出三藏记集》列于《大藏经》目录部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虽然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说在僧佑大师之前有二十六家经录,但有的作者不知,有的时代不明,且差不多在费长房的时代就已亡佚。梁启超先生甚至说,所谓秦时释利防的《古录》、刘向所见的《旧录》以及朱士行的《汉录》,恐皆系费长房的臆断。其中真正可靠的经录,当是道安大师的《综理众经目录》(俗称《安录》)。因此可以说中国佛教三藏经录是由道安大师开创,僧佑加以承继和发展的。


概而言之,《出三藏记集》有三大价值:

一是保存了已经亡佚的《安录》面貌,并加以扩展。《出三藏记集》对《安录》进行认真的补订,把自汉至梁六代四百余年之中翻译或撰述的一切佛教典籍,汇集归纳成十四录,共收经目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比《安录》多一千五百部、三千三百多卷,如此能让后人清楚汉梁之间的佛经翻译和撰述的大致脉络。

二是僧佑创立了经录编纂的新体制,扩大经录包含的内容。全书“撰缘起”、“诠名录”、“总经序”和“述列传”四个部分,尤其是“总经序”,备受后世学者的赞誉。陈垣说,经序之作为其它经目所未有,“可以考知各译之经过及内容,与后来书录解题、书目提要等用处无异。其后记多记明译地点及年月日,尤可宝贵。”清人严可均辑《全南北朝文》,全数采取本书经序类的内容;文廷式也据之补《晋书艺文志》;朱彝尊《经义考》也效法僧佑,全录各书序记,深便学者。

本书的价值之三,是体现了“贯一”和“会通”的思想。僧佑明确提出“沿波讨源”、“原始要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检阅三藏,访核道源”。“访”是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核”是细心地考核研究,详实订正。通过查访考核,才能正确地掌握佛教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支流和本源。


僧佑大师还有一部重要著作《弘明集》。这部书的最大特色,在于能备观六代,总揽雅论。全书涵括的时代范围是,从东汉至梁共分十四卷一百二十二题,有论、书、文、序、诏、表、难、答、颂、启等,共一百八十五篇,作者一百二十四人,其中佚名一人,出家僧人连同作者本人二十人。他们多为汉梁之间的硕学名流,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专集流传于世,他们的这些论著幸赖《弘明集》而传之今日。

《弘明集》的主要贡献,在于全面地反映了六朝时期的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和争论。如果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专集,萧统的《文选》是一部文学专集,那么本书就是一部佛学专集,说是一部思想总集,也不为过。它系统地反映这一时期的白黑、因果报应、神灭神不灭、本末、夷夏和沙门不敬王等六大争论的各种言说。这些问题,是当时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心较突出的问题。

僧佑大师的一生都在精研和弘扬佛教戒律,在这方面他有两部著作:《十诵义记》和《萨婆多部相承传》。这两部书没有流传下来,唐代的道宣律师是否读过这两部书,我们已无从查考,但僧佑一生为律学的贡献,为律宗的弘扬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