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讲经 | 果来法师简说《心经》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13 12:10

   云林法宴常开,灵鹫妙音宣流。2019年5月11日上午,杭州佛学院果来法师应十方信众的邀请,在杭州灵隐寺法堂为大众简说《心经》的智慧。来自各地的善信居士200余人聆听法师开显般若法义,无不喜悦。




  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心经》与《金刚经》一样,是家喻户晓的佛教经典。历史上对于《心经》的解释非常多。果来法师应听闻者的根基,以唯识观点从《心经》名相说起,对《心经》的经题、译经者、经文结构和般若要义进行了简略解说。




一、释经题
 
  《心经》
  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可简称为《般若心经》,阐述大乘佛教之空性与般若思想的经典。

  【般若】
  般若,意谓证悟空理的智慧,亦称妙智慧。般若可分五种,即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

  【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其意为「度」或「到彼岸」;谓借般若智慧,由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

  【心】
  心,原意心脏,引申为「核心」或「精要」,「心经」者,意谓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

  【经】
  经,而经之字义为路、线、径;引申义为经典。谓经典中有着恒常不变的道理。




二、译经者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三、经文结构

  《心经》经文结构图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段经文,果来法师按照人、法、方、果四分来解析它的涵义:

  【观自在菩萨】 即能修般若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即所行之法。

  【照见五蕴皆空】 观行的对境(因)。

  【度一切苦厄】 能观所得到的利益(果)。


 
  一、修般若行﹝分三科﹞
 
  1.广观蕴空(分二科)

  ① 明不异观
  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②明不一观
  观: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2.观处界等空(分五科)
  ①处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②界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③缘起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④四谛空:
  无苦集灭道。

  ⑤智空:
  无智亦无得。(能观智与所证理空)

  3.结显空义
  以无所得故。

二、得般若果
 
  1.涅盘果──三乘共果 
  经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经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略说义理】 
  《心经》所诠之空性,系大乘佛教般若思想之精要。本经含摄五蕴、三科(蕴处界)、四谛及十二因缘、十八界等思想,破除凡夫、二乘、权教等执,以说明万法本性皆空,最终趣入「无所得」,借般若度一切苦厄,达到究竟解脱与证得无上菩提之境界。
 
  果来法师说: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约有22年说般若。在浩若云海的佛经中,般若部佛经最为重要,最能体现释迦牟尼佛所弘扬的佛法的宗旨。般若是佛法的核心,所以古代高僧大德说:"佛一切时皆说般若"。又说:"佛法即般若,般若即佛法"。无尽佛法从般若出,般若为诸法本。

  在玄奘法师所翻译的1335 卷经典当中,阐发般若要义的600卷《大般若经》,几乎占他所译经典的一半。这600卷《大般若经》的核心要义,又高度浓缩在《心经》短短268字(正文260字,经题8字)当中。经文言简义赅,不仅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同时也含摄大乘佛教诸法性空的核心义蕴。了解本经,有助于体悟大乘佛教义理与核心思想。



  《心经》是大乘般若部经典的纲领、心髓和核心。无论在佛门的日课之中,还是在大大小小的法事之中,《心经》都是必诵的经典。无论是出家的僧人,还是在家的居士,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士农工商,都或受持、读诵,或书写、解说,或刻印、流通过《心经》。这也说明《心经》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的影响。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果来法师说: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能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需要"不异观""不一观",这对每一位《心经》修学者非常重要。般若智慧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他希望大家在甚深般若的指导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疾成无上正等正觉。




供稿 | 法靖
编辑 | 妙莲
摄影 | 一叶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