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廿六 灵隐寺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 大师是千百年来杭州第一高僧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19 22:01

 

  有"东南佛国"之誉的杭州,历代高僧辈出,而诸高僧中综合而言,第一高僧非永明延寿大师莫属。

  2020年3月19日(农历二月廿六),是杭州灵隐寺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圆寂纪念日。延寿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首位透过宗门而融摄教、律,并提倡"禅净双修"法门者。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师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寺,次年迁住永明寺,接化徒众。

  永明延寿大师,慈悲第一,精进第一,圆解第一,说法第一,著作第一,度生第一,善行第一,成就第一,地位声望第一,贡献影响第一,如此等等,永明延寿大师确为众望所归、名副其实的杭州第一高僧。

永明大师 慈悲第一

  大师之慈悲心肠,既表现于出家之前,茹素不食荤腥,力行放生,甚至因悲心急切,挪用库银放生而罹难,不惜以一己之命而救众生之命,赴市受刑,坦荡面对。好在钱王宽容,得以赦免。
  出家悟道之后,更是大发慈悲,广行万善,慈悲济世。力倡"止杀兴哀",戒杀放生,是慈悲;"博爱济生","济急利时",救贫济苦,是大慈悲。
  他重视动物的生命,更珍视人的生命,大师引《正法念经》"造一所寺,不如救人一命",特别强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种人重于寺的人本观念,难能可贵。
  大师建塔镇潮,防止水患肆虐,是慈悲;应机说法,广利群生,更是最大慈悲。
  尤其是以慧眼观察时机因缘,针对宗派纷争,狂禅弊端,力主诸宗融合,万善同归,禅教净合一,导归净土,不惜宗派法统不传,惟求佛法慧命永续,没有彻底无我、怜悯末法众生的无上慈悲与广如虚空的胸怀,何以能做到?
永明大师 精进第一

  大师之成就,源于其广大悲心,基于其勇猛精进。无论在四明、在天台、天柱、雪窦、灵竺、南屏,大师之行持始终精进不懈。
  如在天台智者岩,大师曾九旬入定,有鸟筑巢于衣裓;在南屏净慈日课一百八事,领众行道;乃是其为人所乐道、所钦敬的最为典型的精进示现。
  他著作等身,说法无数,度生无量,也都是大师勇猛精进的具体示现。若不精进,何以能有如此大的功德与贡献。

永明大师 圆解第一

  大师由勇猛精进,定慧等持,终至大彻大悟,深得佛教真谛,大畅佛陀本怀,于佛法融会贯通,圆解无碍。大师虽为法眼宗法脉,但不局限于一派一宗(佛法本是一味,分宗立派只是一定时节因缘应众生之机的方便而已),而是立足于佛法本来,着眼于佛教整体。他继承发扬法眼文益、天台德韶的优良传统,力纠狂禅时弊,廓清疑惑误解,并以大智慧圆解佛说诸经,用大手笔融汇中土诸宗。
  他"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倡"万善同归"。佛以心为宗,其"心"契佛心,照彻万法,圆解诸宗。
  在他的思想中,融进了唯识宗的八识说,空宗的毕竟空说,天台宗的性恶说,华严宗的"三界唯心"说,沟通了禅宗与净土宗的净土观,开创了融合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圆解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的先河,为禅净诸法合流共修进一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永明大师 说法第一

  大师圆解洞明,融会贯通,为得内明。内明是为心声,心声现为言行,是为说法。
  尤其是大师经观音菩萨甘露灌口后,更是辩才无碍,随机施教,说法度众,广行摄化。凡大师行化之处,获法益者无数。其中既有大批出家僧徒,依大师而得度成就,亦有大量在家信众,上至国王大臣,下至普通民众,无论贵贱贫富,咸闻大师说法行道而得佛法甘露的滋润。大师的大量着述,留存后世,是为世代众生说法不绝也。

永明大师 著作第一

  大师言行是说法,言行化为文字般若,辑合成篇,则为著作。大师一生,可谓华章辉煌,着作等身。不仅自己勤奋笔耕,而且凭其崇高声望与巨大摄受力,吸引并组织各宗高僧,共同校量着述。
  大师的编著中,以《宗镜录》百卷煌煌巨着,及《万善同归集》六卷(也有分上中下三卷的),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
  另有《唯心诀》、《定慧相资歌》、《神栖安养赋》、《警世》、《禅净四料简》及诗赋等存世。这些著作不仅契应中土机缘,承佛的旨,续佛慧命,阐发了大师圆融的佛学思想,而且使一些重要的佛教文献资料藉以保留不失,乃是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明大师 度生第一

  大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必然表现为广度众生的大善行,大师说法、着作、日行百八佛事,皆为度生化众。大师一生化众无数,在杭州永明道场,领众行道,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开宝七年(970)再入天台,传大戒度人万余。圆寂后,千年来,因其书、因其法而得度者更是不可胜计。
  再说佛教所说的度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泛指六道众生,大师自幼乐于放生,以后又用佛理广说放生之利,大倡放生善行。直接间接因大师而得度的众生可谓无量无边。

永明大师 善行第一

  大师明理重用,悟行相资,将释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纲领切实付诸行动,践履诸善,积功累德。
  大师精进修道,说法度众,文字般若,弘法利生,是大善行;慈悲放生,济贫止哀,是大善行;
  崇尚和平,消弭战争,建议吴越国王"舍别归总、纳土归宋",促进和平统一,是大善行。
  大师弘法利生时,总是真诚祈愿"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患难"。主张"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恭顺之道";
  提倡安乐有情的善举――包括施食、给浆、治病与药、解决衣服与住处等等慈善救济活动。
  庄严国土的善行――包括平路开道、造船建桥、凿井修厕、植树造林、建造亭台等改善和美化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此等等,世出世的善行,大师无不躬行实践之。大师的《万善同归集》则是广行万善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指导。

永明大师 声望第一

  大师一身兼祧两大宗祖师,足见其德隆望重。而且大师的声望越后越隆,无论教内教外均对大师有极高的评价。

  吴越王授延寿智觉禅师号;钱俶亲为《宗镜录》制序,并主张三教一致,而以佛教为最上。
  序曰:"儒,吾之师也","道,儒之师也","释,道之宗也"。宋太宗极为尊重大师,故赐其塔额曰寿宁禅院。

  宋濓有《赞永明延寿偈》:
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
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
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智身。

  杨万里的咏荷名篇题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师即是"别样红"的"眏日荷花"中极为清净亮丽的一朵莲花也!

  明代四大高僧之首,净宗八祖袾宏莲池大师在《往生集》卷第一"永明寿禅师"条后作赞曰:
永明佩西来直指心印,而刻意净土。
自利利他广大行愿,光昭于万世。
其下生之慈氏欤,其再生之善导欤。

  清世宗雍正对大师更是赞赏备至,在历代高僧大德中,他最为服膺、最为推崇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
  他称大师为"永明古佛,实为震旦第一导师",是"曹溪后第一大善知识","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
  《御录宗镜大纲》是雍正对永明延寿百卷《宗镜录》亲自摘录的大纲。
  雍正视永明为心心相印者,认为永明"与朕心,默相孚契","与朕所见,千百年前,若合符节"。故在论述中经常引用永明语录,以永明的圆融正见作为分析的依据与评判的标准。
  雍正特加封大师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敇令"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可以说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尊崇与重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永明大师 影响第一

  大师地位声望高,影响自然大。影响越大越深远,地位声望势必越来越大越尊上。
  永明延寿作为一代宗师,开祖佛同诠、禅教律净一体、会归净土的中国佛教主潮流,诸宗汇合的圆融思想与笃志西方、行归净土的精进行持,对宋及以后中国佛教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潮流。

  大师对海外亦有重大影响。《宗镜录》由高丽学僧智宗传归韩朝,此后复有36人受高丽王派遣从延寿学法,法眼宗脉得以在海东延续。
永明的思想、风范对海东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自高丽王朝成宗(982-987)开始,韩朝的念佛活动活跃。文宗仁睿王后曾发愿结莲社,文宗四子义天建堂阁修西方净业。这都与永明大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因其佛学思想是禅与净相结合,会宗各家之说,导归西方净土,是其佛学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寿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遂成一时之风气,为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之端倪。大师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增无减。虚云等禅宗祖师、印光等净宗祖师的对永明大师的评价很高。
佛教革新家、思想家太虚大师也充分肯定永明大师:"禅净合修,远在安般禅已有渊源,不过达摩、慧可来后,久成隔绝,至于永明延寿始大为提倡之。"

  丙子年(1936)在南屏山慧日峰下重修永明塔院的盛举。众多高僧名流参与其事。印光、太虚、应慈、大醒等一代名僧及马一浮、夏承焘等一代名士或撰或题的楹联。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联语
 
宗镜圆照 万善同归 本教义而续慧命
法华一部 佛事百八 振大机以警群论

太虚大师联语
 
即佛即心 大云忽雨翼龙降
有禅有净 古塔重光角虎来

大醒法师联语
 
净土突兴 禅宗不败
打破门庭 独树家风
赖角虎四偈

玄奘以后 蕅益之前
融通性相 支维慧命
得大师一人

国学大师马一浮联语
 
随处得宗一湖春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当代对大师贡献与影响的崇高评价也很多。南怀谨先生称《宗镜录》为宋代文化历上具卓越贡献,概括了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永明延寿大师富有传奇色彩而光辉灿烂、功德巍巍的一生,无可辩驳地说明,大师不愧是一代高僧、两宗祖师、佛学泰斗、文化巨匠,实乃禅门真狮子,教海大通家,净土大圣贤。

  对于这位禅净宗师,佛学巨擘,思想大家、文化巨匠,杭州的第一高僧,我们永久缅怀。对大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大力弘扬。
 
                   (杭州师范学院黄公元撰文 微信略有缩减)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