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冷泉亭抒怀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5-14 18:01

    自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为冷泉亭写了题记后,冷泉亭名声大振。到灵隐游览,必到冷泉亭。唐代时,冷泉亭在飞来峰下灵隐寺西南角的深水潭中央,景色风光正如白居易描绘的一般。到了宋代,虽然冷泉亭的景致与昔日有异,但它的名声仍然很大,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这一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到灵隐。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公元1140—1207年),山东济南人。他生活在国内民族矛盾趋于激烈的时代,由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势力急剧扩张,在辛弃疾出生之前,金已经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的地区。辛弃疾从小受金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因此毅然举起抗金义旗,组织了两千多人的抗金力量,并率众投奔了耿京起义军。耿京起义军中的叛徒张安国杀耿京,投奔了金朝。辛弃疾闻讯,率少量轻骑突入金兵营垒,活捉了张安国,并劝导大批受蒙蔽的起义军回到义军队伍。为了保存力量,辛弃疾率部南渡淮河,投奔了南宋。辛弃疾到南宋以后,唯一追求的宏愿就是抗击金兵,夺回大好河山。在这一昂然正气激励之下,他写下了大量优秀的词作。
    辛弃疾到灵隐游览是在南宋乾道年间,他当时在临安府担任掌管粮食储存和发放官吏禄米的司农寺的主簿,是个文书官员。虽然位卑而没有什么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国仇家恨却难以忘怀.所以灵隐的一草一木都激起他心底的波澜。
    一进灵隐寺山谷,挺拔的松树和杉树,威严肃穆地挺立在道路两旁,像衣冠整齐的官员们拱手而立。走着走着,葱翠的峰峦迎面而来,涧水急切地淙淙作响,仿佛一群神仙从东而下,身上的佩环铮铮作响。
    飞来峰相传是天竺灵鹫山飞来,辛弃疾当然是不相信的。他看到飞来峰峭壁青青地耸立在北高峰下,便富有想象力地设想它是从中国古代传说的仙山方壶山上砍下来的,只是没有人相识而已。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传说的仙山即蓬莱、方丈、方壶,都在山东沿海外的黄海上。辛弃疾否认飞来峰是从天竺飞来,而想象它是从自己家乡的海上仙山砍下来,内中寄寓着作者对被金兵蹂躏的家乡的深刻怀念。
    作者终于来到了冷泉亭。山峰上林木滋润,青色的竹子仿佛带露欲滴,涧潭里的水,像象秋天降下来的露水一般,又像颗颗珍珠落地一样的晶莹透亮。冷泉亭高高地耸立着,作者从飞来峰下登上小船渡过清澈碧绿的潭水,向冷泉亭游去。
    作者心中郁结,抗金意愿难遂,面对冷泉亭的景物风光,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济南,那也是一个"泉水甲天下""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好江山呀,可是如今却落入金人手中,自己因山河破碎而有家难归,只有孤身飘零,流落江南。想到这里,作者感慨万千,吟成了著名的《满江红•题冷泉亭》: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
    秋露下,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风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这首词写景寓情,表达了要求收复失地和统一祖国的理想与情怀,为清幽避世的灵隐山谷谱写了一曲爱国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