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华经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问佛说: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从这一番问答中,可以看出菩萨寻声救苦,是为无量众生,解脱苦恼,但只要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有求必应。以是因缘,而名“观世音”。
佛菩萨多以德立名,上面这段经文说明了菩萨立名的因由,《普门品》中还说明菩萨所具的五观与五音,以显菩萨的德行,也是菩萨名“观世音”的理由所在。今日,适逢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五观——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慈观。

真观,即是真空观,亦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的观智。菩萨以此真空观智,修习空观,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生之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四大假合,原非实有,终归于坏。再观六识妄心,依根缘尘而有,生灭无常,若离根尘,本无自性。如是内空我相,外忘法执,断见思惑,证真谛理,是为真观。
菩萨虽达诸法空义,但不废缘起诸法,能够修习假观,随缘应物,广度众生。虽终日度生,而不见有一众生可度;虽不见有众生可度,仍然终日在尘劳中利生。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其利生之心,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如水月空华,无住无着。正因为菩萨修习假观,积极救世,入俗利生,而无所执着,如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清净无垢,是为清净观。
真观是出世的,清净观是入世的。从出世而入世是真利人,从入世而出世是真自利。由自利利他,证得真净圆通,观一切法,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而入于中道。而中道观智,不停滞空有二边,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不取不废,圆融无碍,同遍法界,是为广大智慧观。
菩萨以真观修空观不着一切法,断见思烦恼,证般若德,以清净观修假观,不舍一切法,破尘沙烦恼,证解脱德,以广大智慧观修中观,圆融一切法,破无明烦恼,证法身德。此三观举一即具三,言三即一,无前后,无次第,是为绝待圆融的三观,亦即是观世音之观字。
悲观及慈观,是菩萨利他的妙德。由于菩萨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所以能运无缘大慈,等视众生犹如赤子,平等与乐。虽能令众生得真空乐、妙有乐,乃至中道无上涅槃不生不灭寂灭乐,无上菩提不垢不净觉法乐;但不着于相,无菩萨之能缘,亦无众生所缘,能所唯是一心,名无缘大慈。
由于菩萨下与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众生是菩萨心中的众生,菩萨亦是众生心中的观世音。众生悲仰之心,即是菩萨之悲心,菩萨之悲心,亦即是众生悲仰之心。凡圣同体,感应道交,拔众生之苦,即是拔自己之苦。虽终日令众生脱离五住二死的苦恼,解除六凡三乘的一切灾难,但视为自己份内事,所以叫做同体大悲。
菩萨悲观无苦不拔,慈观无乐不与。因此,释尊告诫我等众生,应该常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拔苦与乐,常瞻仰普门大士的庄严妙相,景仰礼拜,以求摄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