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四百八十五尊至第五百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肆佰捌拾伍尊摄众心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摄众心尊者铜像诗 偈火烈炼就达摩志,林幽囚却罗刹心。心定自然得正果,佛光高照人上人。 偈 解熊熊烈火,炼就达摩坚定的意志,幽深山林,使罗刹恶魔的心得到约束控制。放纵的心受到正确引导、约束,自然能获得正果。此偈教导我们,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修行更是要注意调伏我们的心。所谓“三点如星相,横沟
发布时间:2024-05-19
5月18日,第十四届灵隐佛教文化论坛暨纪念硕揆原志禅师诞辰39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来自佛教界和学术界的30余位法师、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对硕揆原志禅师的生平和思想进行研讨。▲杭州灵隐寺慧澄法师主持开幕式▲杭州灵隐寺监院戒法法师致辞开幕式上,戒法法师代表光泉大和尚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各位法师、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祖师精神是寺院立足的核心与支柱,也是灵隐文化研究与弘扬的重点。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集思广益,深入挖掘硕揆禅师文化在新时期的新内涵,推动杭州灵隐寺明清祖师思想文化的研究,以彰显灵隐祖师的巍巍功德与悲智行愿,为灵隐寺今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新加坡佛学院顾伟康教授、上海
发布时间:2024-05-19
夜晚凉风习习,一轮上弦的月亮弯弯的高挂在空中,星星在闪烁,好像窃笑着好奇的须菩提。须菩提独自走到佛陀说法的地方,佛陀正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说法,四周亮着火把,下面跪着的是千万听众,呀!佛陀的身后好像还放出光明!这不像是人间的人,这相貌太圆满了,太庄严了,佛陀应化的身相,实在超过须菩提的想象之外。大地是宁静的,千万的听众都屏气凝神,不敢有声,这时只有佛陀的法音在宣流着。佛陀说:“世间是不应该相争的,本来就没有人我的分别,大家合起来就是一体。一切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项东西能独立存在。我和一切法既是互相依赖生存,施慈悲恩惠给众生,看起来像是为人,其实对自己有着莫大的利益!”佛陀的法音非常的慈和
发布时间:2024-05-16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四百六十九尊至第四百八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肆佰捌拾肆尊悯不息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悯不息尊者铜像诗 偈满愿吉祥缘长在,堂正如意心恬然。荣辱沉浮无须计,逍遥自在享天年。 偈 解放开心胸,堂堂正正,不去计较眼前的荣辱得失。如若一生做事光明磊落,心境恬然自得,自然吉祥遂愿,平安自在,乐享天年。此偈教导我们,人生在遇到困难或是种种的诱惑之时,才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当堂堂
发布时间:2024-05-12
礼北台大文殊菩萨赞明·紫柏真可禅师稽首文殊智中尊,不离万法得根本。譬如金师不废器,废器独露金之体。善财一见难再逢,遥伸金臂摩其顶。此顶无分圣与凡,清净显露不可见。不可见处见妙相,亦如出水妙莲华。妙容缥渺香云中,一切见者皆欢喜。宝瓶藉此兽中王,欣然荷负恬于几。翻惜人为万物灵,相参若个生悲恋。有心来此礼菩萨,解闻师吼输英杰。积劫情根当下消,龙蛇混杂常自在。妙观察智谁为母,烟水百城老人祖。率怀仰承菩萨力,吐此微词赞功德。菩萨功德赞可尽,何异晴空轰霹雳。巍巍妙首妙吉祥,惟愿智光常照我。浮云飞尽空无际,叶斗峰头月孤冷。尽在清光妙湛中,瞥尔生心隔千里。
发布时间:2024-05-11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罗门教,现在父母为什么跟随乡人轻易的改宗呢?这时,轮到须菩提觉得他的父母奇怪了。有一天,须菩提的父亲向他说道:“空生!你常常自以为很有智慧,已经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从佛陀来到本地,全乡的人差不多都皈依佛陀。还想恭请佛陀到家中供养,希望你在佛陀面前,能息下狂妄的心。”须菩提心中很不服气,他回答道:“你们眼中的佛陀,自是一切智人,但在我
发布时间:2024-05-09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四百六十九尊至第四百八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肆佰捌拾叁尊法通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法通尊者铜像诗 偈荣华自古非易事,蹇愁历来亦平常。勤修苦炼出逆境,长保顺遂得安康。 偈 解荣华富贵,人人都向往,但是自古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如愿以偿,绝大多数的人则是时乖命蹇。但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勤修苦练,还是可保一生平安健康。此偈教导我们,处世不顺,历事多艰,要紧的不是失败了多少次,
发布时间:2024-05-07
须菩提幼年的时候,还没有皈依佛陀以前,对世间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世,就已与众不同。他生长在富有的家庭里,父母对他是万分的爱护,但他从小就不愿做金银财宝的奴隶。父母给他的金钱,也是随时来随时去的拿了救济穷困的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体的乞丐,甚至会把身上穿的外衣脱下来布施给人,自己只穿着短衣短裤跑回家。他的父母不是吝惜金钱,但对爱子的作风,常常不能同意,有时就把他叫到身边,训诫道:“空生!你这样的行为真不好,自己的钱,也不问什么理由,就拿了给人;衣服是自己穿的,你脱给人,光着身体多难看!”须菩提温和、恭敬的向父母回答道:“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我心中,觉得世间上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一切人好像和我同一个身
发布时间: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