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4日,农历四月初四,东晋高僧支遁法师(314—366)圆寂纪念日。支遁,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陈留人。晋愍帝建兴二年(314),支遁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却很聪明秀彻。刚到京师时,太原王濛就对他很敬重。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支遁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人谈论《庄子·逍遥篇》,刘系之说:“能够适性就是逍遥。”支遁说:“不对。夏桀这样的暴君和柳下跖这样的大盗以残害生灵为性。若说能适性就是逍遥,
发布时间:2022-05-04
今日农历四月初四,恭逢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我们看到很多的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都会手持一把宝剑,作为慈悲智慧化身的菩萨,为何手中会持宝剑这种利刃呢?从表法上来说,这是以般若智慧的利刃截断烦恼的含义,但另一方面,此形象也有其经典出处,也就是文殊仗剑迫佛的典故。所谓仗剑迫佛,就是文殊菩萨持剑欲刺佛陀。其经过具体记载于《大宝积经》第一〇五卷中:当时会中有五百位菩萨,通过用功修行已得到宿命智。菩萨们运用这宿命智,观察自己的过去,发现多生多劫前曾造作了极重罪业,不禁生起极大怖畏,时时刻刻忧愁恐惧,再也不能专心用功修行,也因此而不能证得无生法忍。文殊菩萨发现这五百菩萨有了这种动念,照一般常情的办法,应该设法去
发布时间:2022-05-04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二百六十一尊至第二百七十八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贰佰柒拾陆尊名无尽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名无尽尊者铜像诗 偈鸟在笼中貌循循,一朝冲天备精神。人不得意休烦急,久雨之后必天晴。偈解被关在笼中的鸟儿,看起来十分顺从,但是如果打开笼子还它自由,它就会精神抖擞一飞冲天。人生亦是如此,在不得意之时,不要浮躁气馁,要相信长久的阴雨之后必然会有温暖的阳光。此偈教导我们,在不得志的时
发布时间:2022-05-03
佛从棺起摩耶经云。尔时世尊以神力故。令其棺盖皆自开发。便从棺中合掌而起。如师子王初出窟时奋迅之势。身毛孔中放千光明。一一光明有千化佛。悉皆合掌。向摩诃摩耶。以梵软音问讯母言。远屈来下此阎浮提。诸行法尔。愿勿啼泣。即便为母而说偈言。一切福田中。佛福田为最。一切诸女中。玉女宝为最。今我所生母。超胜无伦比。能生于三世。佛法僧之宝。故我从棺起。合掌欢喜叹。用报所生恩。示我孝恋情。诸佛虽灭度。法僧宝常住。愿母莫忧愁。谛观无常行。时摩诃摩耶闻此偈已。小自安慰。颜色暂悦。如莲花敷。尔时世尊与母辞别。而说偈言。我生分已尽。梵行久已立。所作皆已办。不受于后有。愿母自安慰。不须苦忧恼。一切行无常。信是生灭法。生灭
发布时间:2022-05-0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二百六十一尊至第二百七十八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贰佰柒拾伍尊利婆多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利婆多尊者铜像诗 偈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一旦流断愁绝处,扬眉吐气占鳌头。偈解以酒浇愁,愁苦反而增加,抽刀断水,水流反而会更加迅急。但若愁绝流断,扬眉之日也就到了。此偈教导我们,人的一生,愁苦的事实在太多,所谓众苦交煎,因此更要精勤修行,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从生死牢苦
发布时间:2022-04-29
游名山不愿西方游五台①者曰文殊在,游峨嵋②者曰普贤在,游普陀③者曰观世音在。独不曰西方极乐世界④有弥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⑤者徒仰嘉名;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亲炙⑥休光⑦之为愈乎?又不曰跋涉⑧三山,累年月而后到,信心念佛,一弹指⑨而往生乎?大可叹也。注释①五台:指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五台县东北,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合称为中国佛教之四大灵山。以东、西、南、北、中五峰耸立,山顶无林木,垒土如台,故称五台山。又以五峦巍然,拔虖群山,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别号清凉山。为古来文殊菩萨示现之道场。与此山有关系之名僧很多,如不空建金阁寺、玉华寺等,成为密教中心。法照建竹林寺,修习念佛三昧。澄观曾于大华严寺著《华严
发布时间:2022-04-29
佛母散花摩耶经云。尔时摩诃摩耶与诸天女眷属围绕。从空而下前至棺所。垂泪悲恼。而作是言。共于过去无量劫来长为母子。未曾舍离。一旦于今无相见期。呜呼哀哉。众生福尽。方当昏迷。谁为开导。即以天曼陀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用散棺上。而说偈言。今此双树间。天龙八部众。唯闻啼哭音。不知何所说。无能解其语。充塞在于地。与汝为母子。旷劫积恩爱。今者无常风。吹散各异处。在苦诸众生。希望法甘露。何故便于今。而速入涅槃。潜身重棺中。知我来此否。说此偈已。顾见如来僧伽梨衣。及以钵盂锡杖。右手执之。左手拍头。举身投地。如太山崩。悲号恸绝。而作是言。我子昔日执着此等。广福世间。利益天人。今此诸物空无有主
发布时间:2022-04-28
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清凉山志》对李通玄研究《华严》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题为“李长者见圣授道传”,详细记载了他在文殊菩萨的点化之下深入研究《华严》的经历:李通玄曾游历五台山,在善住院遇到一位奇僧,传授他华严经的重要旨趣。天色将晚时,那奇僧要和他分别了,李通玄就说:“天色那么晚了,师父您要到什幺地方去歇息呢?”僧人就用手指了指北顶,然后飘然而去。那位奇僧步履轻盈,像是乘风驾云一般的轻快,李通玄怎么追也追不上,心里惆怅得很。夜深了,他抬头遥望着尖尖的山顶上,但见红光遍满天,就去询问
发布时间: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