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常住上这样的成就你们,万般放下,单单的用功,你们得到这个好机会,一切不要我们去做——空空的。就这么空空的过去,就是打七吗?这样空过实在辜负常住,也辜负你们自己!但是,我今天还许你们辜负自己吗?你们要知道:这种空因如种下去,到了感果的那个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子了!我是这样讲,你们的心里大概不是这样的罢!是怎么样呢?“正好!我进堂到今天,甚么上殿、过堂,大、小规矩,忙的不得了,没有一点空闲。吃了许多辛苦学的《楞严》《法华》以及见到的,领会到的,还没有摸索摸索;今天打七好了,没得事,我坐下来翻翻我的老交易,不要把它忘记了。”对罢!你们坐下来心里是不是这样子?我看你们肚子里装得满满的甚么《楞严》《法
发布时间:2024-11-17
颂四料简之四【宋】佛鉴慧勤禅师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本诗直指人境俱不夺——法界万有俱是毗庐遮那法身佛的显现,有情无情各住本位,互摄互照,融归于一真法界。“圣朝天子坐明堂”,天不可无日,国不可无君,心不可无主。圣君临朝,天下太平,欣欣向荣;人心有主,神形俱安,其乐融融。心中之主如何得见?“个事无时不现前,法法头头本天然。触境若能识自性,何劳更问祖师禅?”“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人风流,花似锦,这是“人境两不夺”。《宗镜录》云:“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真如一切现成,不假他觅,随处解脱。兹引一公案说明,有僧问杨岐:“天得一以清
发布时间:2024-11-15
三祖僧璨大师,受二祖传法授衣后,《灯录》说他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值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后来为世民所知,奔趋礼拜,大设斋供法会,他为四众广宣心要,即于法会中在大树下,合掌立终。所谓“广宣心要”,也可以理解为宣扬《楞伽经》的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教。因为达磨付《楞伽经》给二祖慧可时,曾说此经“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楞伽师资记》也把璨大师列入师资之一。并说“可后璨禅师,隐思空山,萧然静坐,不出文记”。这与《灯录》所说“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是一致的。璨大师重在“静坐”,对经教妙谛,不广为宣传,但时节因缘成熟时(即北周武帝灭佛之事已过去
发布时间:2024-11-13
颂四料简之三【宋】佛鉴慧勤禅师堂堂意气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将军令下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这一首诗直指人境俱夺——破除人我法执,夺其一切,使之赤裸裸,当下体验禅定的寂静三昧。“堂堂意气走雷霆”,雷霆万钧,轰鸣声此起彼伏,电光闪烁不定,百兽俱惊恐四散,万物皆藏匿不出。“凛凛威风掬霜雪”,在秋冬时节,草木尽凋,朔风凛冽,雪霜逼临。这两句的意境,全然一派“夺境”之笔。人如草芥,神剑一挥,千里血染,更有何人斗胆现身?此是“夺人”之极致。向上一着,全提正令,妙用恢宏,威力雄劲,杀活自在。如金刚王刀,妍丑迥分;如摩尼宝镜,锋芒略露,则变豹腾龙。顿令根尘迥脱,类长空雾卷而天开;定慧圆明,譬万川波澄而月映
发布时间:2024-11-12
颂四料简之二【宋】佛鉴慧勤禅师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时平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上一首偈颂是夺人不夺境,本首偈颂是夺境不夺人。“莺逢春暖歌声歇”,正值阳春,正是春困时节,那俏丽的黄莺在林枝上昏昏欲睡,以往明快悦耳的啁啾声,也一时消歇了。“人遇时平笑脸开”,百姓们幸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自然笑口常开,喜气洋洋。“几片落花随水去”,怒放的鲜花在春风的吹拂中,不知何时竟悄然落入溪洞中,随流消逝无踪。前面是莺歌声歇,现在是花逝无影,“境”已经被“夺”了;而人却春风满面,雅兴所至,手持长笛,吹奏一曲,一诉畅快的情怀。听,那幽远的笛声,传达至旷野四围,余韵久久不绝。此
发布时间:2024-11-08
颂四料简之一【宋】佛鉴慧勤禅师瓮头酒熟人皆醉,林上烟浓花正红。夜半无灯香合静,秋千垂在月明中。这首诗是对临济宗四料简的偈颂。四料简为临济义玄禅师所设四种应机教化的方法,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其中“境”指一切客观事物,包括佛法和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理解和认识;“人”即指面对“境”的主观存在,就是那个能取能舍、能是能非的主观判断和选择。一般人总是或执境、或执人、或人境俱执,无法解了人法俱空的实相真谛,临济“四料简”就是破除对人法的执着。历代对“四料简”的偈颂很多,佛鉴慧勤的这首禅诗侧重点在于“夺人不夺境”。“瓮头酒熟人皆醉”,犹如景阳岗上的“透瓶香,出门倒”,在这醇厚浓烈的美
发布时间:2024-11-04
灵隐寺将于11月19日至25日举办传授在家菩萨戒法会,相比于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许多初学佛法的居士对在家菩萨戒比较陌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学习,方便大家发心受持菩萨戒。菩萨戒的种类与区别菩萨戒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受持的戒律,乃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在我们汉传佛教的大藏经里,大乘律菩萨戒本有四类:第一、梵网经菩萨戒本,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第二、菩萨善戒经,有八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第三、瑜伽菩萨戒本,这有两个版本:一是昙无谶三藏所翻译的菩萨戒本,也就是瑜伽菩萨戒的同本异译——地持菩萨戒,有四条重戒、四十一条轻戒;二是玄奘三藏所译的瑜伽菩萨戒,是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第四、在家菩萨戒,
发布时间:2024-11-04
菩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资粮。修这波罗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罗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
发布时间: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