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娑婆世界的众生与观世音菩萨因缘最深,不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和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寺院都会举行纪念法会,因缘殊胜。由于观世音菩萨是多劫以来的应化圣贤,年代邈远,其最初示迹因缘,已经无从稽考。在国内有两本书,一本为《编年通论》,一本为《汝州志》,记载著有关观世音菩萨的事迹,可以作为参考。《编年通论》第十三卷说: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严持戒
发布时间:2024-10-20
题西湖僧舍壁【宋】清顺法师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苏东坡结识清顺实由缘份使然。熙宁五年(1072),苏东坡在仁和县汤村镇开运河,有一天即兴游览西湖,“于僧舍壁间见小诗(即清顺《题西湖僧舍壁》),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宋诗纪事》卷九一)。之后二人交游唱酬,互相往来。这首五言绝句清丽、自然、简约。首句重在一“暗”字,翠竹遮天,郁郁葱葱,表现了丛林寺宇的幽寂。“泉声落如雨”,以动衬静,泉声清淙,飞落如雨,形象生动地将林间的清幽表现得如绘如织,予人以动态之美。“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一个“自”和一个“乱”字极具禅趣,花草树石虽是
发布时间:2024-10-16
背景阅读:纪念|九月十二 虚云老和尚圆寂日——问渠何故寻烦恼 担子加肩未敢休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比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
发布时间:2024-10-14
东园【宋】道潜法师曲渚回塘孰与期?杖藜终日自忘机。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首句“曲渚回塘孰与期”,以曲渚回塘立言,表现诗人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的情怀,此中透脱一种高雅的闲境。次句以“杖藜”自喻,终日忘机,显见一种觉悟的自在。随后,诗人出乎意料地奇峰一转,“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当时,此句曾引起很多人讽刺,概其认为尚未离俗,境界不高。但苏轼却不以为然,而对此诗大加赞赏:“参寥善绝句,有云: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每为人诵……此吾师七字诗号也。”其实此句意味甚妙,诗僧选择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尘俗当中修炼身心。处处清净自在,何来红尘出尘?但闻机杼声声,几多梵
发布时间:2024-10-13
农历九月初九摩利支天菩萨圣诞摩利支天 光明天尊隐身消灾护群生 释结解冤尽阳焰威神 诸恶化为尘南无除冤结菩萨摩诃萨2023 / 10 / 23摩利支天为佛教护法菩萨,梵文摩利支意为光明。因此摩利支天菩薩又被称为光明天母,具有广大自在神通,称念名号能速离灾厄,诵持咒语能够隐身免受诸难。▲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摩利支天像根据唐三藏沙门不空译《摩利支天陀罗尼经》经曰:“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佛经还记载,摩利支天具备隐形自在的大神通力,能救芸芸众生于危难水火之中。同时,摩
发布时间:2024-10-11
蝇子透窗偈【宋】白云守端禅师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风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从前被眼瞒。这首禅诗语意双关,机锋暗藏。苍蝇钻纸是因为趋光,趋光是苍蝇的日常经验。但经验是否可信?苍蝇如此,人又何别?盲目地崇信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而自以为是,殊不知世异时移,当时空等诸多影响条件改变时,原有的经验又有多少可以参照呢?“忽然撞着来时路”,这个“来时路”即真如佛性,人人具足,只因众生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始觉从前被眼瞒”,回头就路还家时,方知平生被眼所蒙骗。此中的“眼”是代称,总代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六根本为六贼,虚妄不实,奈何众生迷背自心,向外驰求,认贼为
发布时间:2024-10-10
和仙上人秋夜对月【宋】真净克文禅师香残火冷漏将沉,孤坐寥寥对碧岑。万井共当门有月,几人同在道无心。风传乔木时时雨,泉泻幽岩夜夜琴。为报参玄诸子道,西来消息好追寻。首联描绘在香残烛尽的深夜,禅师独坐禅房,而对窗外的黛染青山,心性一片澄明寂静。“万井共当门有月,几人同在道无心”,虽然月照万川,无水不映,千家万户都可以看到,但有几人会得此中意趣?惟正禅师云:“月色如此,劳生扰扰,对之者能几人?”触目即菩提,更无别菩提,奈何能得此旨的人实在太少。风传乔木,枝叶摇曳织成沙沙雨曲;山泉泻溜,泉韵悠扬,飘送幽缈琴声。造化无私不思力,一一青青岁寒色。这一切,不正显露着本来面目,流露着祖师西来消息吗?报告那些“
发布时间:2024-10-07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
发布时间:202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