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法供养为诸供养最,那究竟怎样才算是法供养呢?概括起来不出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首先是如说修行供养,也就是依佛所说的教典如法修行。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则如说食数宝,难以获得真实受用。如《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聪明者纵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满腹经论,若不依教奉行,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而后精进勤修来得实在。所以《华严经》说“如说修行出生诸佛”,诸佛皆从如说修行中证得,而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因此,如说修行才是对诸佛真正的供养。下面六种法供养无一不是“
发布时间:2025-06-22
山居诗之三【宋】石屋清珙禅师纸窗竹屋槿篱笆,客到蒿汤便当茶。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尽说上方兜率好,如何及得老僧家。我们可以从禅师的居住环境、行住坐卧略窥其修行的本地风光。“纸窗竹屋槿篱笆,客到蒿汤便当茶”,禅师居住在一间篱笆围住的竹屋里,每每客人来访,便奉上一碗草汤,叙叙参禅的功夫和见地。“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所谓“道从贫中彻,情向老边枯”,清贫寡欲的生活可以慢慢杜绝五欲六尘的诱惑,自然能够长养道业,法喜充满;而浊富之人容易生起贡高我慢,外魔内扰较多,障碍深重。“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没有灯光,看经可以就着月光;没有鲜花,随拈
发布时间:2025-06-21
调息: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调或精神异常时,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就不规则了。坐禅的时候呼吸不调,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调,身体浮动,就不能把心镇静下来,不能心安意悦,就不能明净入定。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叫做风相。坐时鼻息的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是为喘相。坐时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是为气相。坐时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
发布时间:2025-06-20
皮球子曰:时不可忽,一忽时则昧心,心昧则何事不昧哉?由忽生怠,怠习一长,则气为主,心为奴矣!故卧薪尝胆,非虚设也。谓勾践能之,我不能此,不知自重耳。若知自重,则天地万物皆末也,我本也。虽然,性既变情,则自无待而为有待,有待则物我亢然。顺习则喜,逆习则瞋,此情为政而性隐矣。性则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累,故能会万物为一己,一己则己外无物,物外无己。以物外无己,故我用即物用也;以己外无物,故物用即己用也。知周不劳,形充无累,复何疑耶!经又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由是论之,我能转物,谓之如来;则我被物转,谓之如去。如去即众人也,如来即圣人也。圣则无我而灵,凡则有我而昧,昧则忽时。忽时之人,忧不深
发布时间:2025-06-19
颂古【宋】长灵守卓禅师唤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傍人笑转新。这首诗偈是长灵禅师写慧忠国师与侍者间的一段典故。照顾慧忠国师起居饮食的侍者,三十多年仍未开悟,慧忠国师很想帮他。一日,当侍者在作务时,慧忠国师叫唤他:“佛祖呀!”没有人答应。国师就更大声地叫:“佛祖呀!”侍者就问:“国师,您在叫谁呀?”慧忠大笑:“佛祖!我在叫你呀!”侍者一听,又吃惊又诧异:“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您怎么叫我佛祖呢?”慧忠国师哈哈大笑而去。“唤处分明应处亲”,国师字字分明,声声唤醒主人公,而小侍者却不能直下承担,亲见本来。但于禅师看来,小侍者应也好,不应也好,确是句句皆亲。为何?于佛眼中,
发布时间:2025-06-18
佛弟子来到寺院礼佛,往往会准备种种供养,且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供养丰厚殊胜,藉以获得更大的福报功德,那究竟什么样的供养才最为殊胜呢?《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在解释十大愿王中第三“广修供养”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果以其他无量无边殊胜财供养的功德与之相较,甚至连一念法供养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都不及。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因为佛法不同于一般世间财物,是诸佛如来所尊重敬仰的,我们常说“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即法,一切诸佛都从般若的佛法中出生,也唯有依照佛法,如说修行,才能够成佛。因此,修菩萨道者行法供养,就是在供养如来,而这种供养也才是诸佛所希望看到的真正的供养。举例来说,大家都
发布时间:2025-06-15
次韵方夏日五首【宋】慧洪觉范禅师山县萧条早放衙,塘莲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惠洪禅师的诗词绮丽风流。“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是他的得意之句。这首夏日诗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和朴雅的诗意,堪称诗作中的上品。诗僧身居福严古寺,首句“早放衙”描写了山城生活的宁静洒脱,这萧疏的生活正好适合友人闲适的心性。俗事如此,雅事何堪!“莲塘无主自开花”,那方塘中的清莲,正独自吐露着芬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正是譬喻清净无染的佛性;又清莲半处泥中,花开空中,正代表着即有即空、非有非空的不二智慧。“三岔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诗之后两句以炊烟、路口、白瓦、青旗和一两处人家为物像,烘托出
发布时间:2025-06-13
静坐之先,选择环境,亦至关重要,必须选择寂静处,即远离喧杂,不闻杂乱的人畜之声的处所。其次调和五事:调食:饮食本为滋身进道之所需。但食之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即不安。若食之过少,则身体羸虚,意虑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还有吃了杂秽之物,令心识昏迷。若吃与自身不相宜的食物,则触动旧病,使四大相违,身心不安,也不利于修定。所以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吃饭之后,必须休息半小时才能入坐,否则身息不调。调睡眠:睡眠本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睡眠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沉昧,要经常思念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
发布时间:2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