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锡杖经》 锡杖是佛门僧侣的用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又称有声杖、禅杖、金锡等。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属所造,或为牙、角造。▲法门寺出土唐代鎏金二股六环铜锡杖 锡杖的形状 锡杖依不同的形状,象征着不同的意义。迦叶曾白佛:何为锡杖?佛言:"锡者轻也,依倚是仗,除烦
发布时间:2018-05-22
菩萨戒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受持的戒律。菩萨戒的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项,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 菩萨戒之大乘典籍较多,可综合分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现今则盛行梵网戒。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 (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 (二)临命终时,正见心
发布时间:2018-05-20
戒法 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众菩萨之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二众菩萨之六重二十八轻戒,及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三千八万无量律仪等,皆名戒法。 戒体 戒体者,当受戒时,领纳戒法于心胸,于身内即生一种戒体。此体虽非凡夫可以见闻,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戒体。戒体的优劣,在于受戒时发心的高下。故求戒者,当先明白发心。发心分下、中、上三品: (一)下品心,于正受戒时,以智狭劣,誓愿不广,或心散乱,缘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无克发体功用,是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 (二)
发布时间:2018-05-18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根有浅深,信心有无的关系?如果佛弟子戒律严净,谁不敬仰?诸佛菩萨,尚为护念,何况天龙鬼神及人?真如炉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谓戒香、定香、慧香 、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分法身的果香,也是从因地修戒得来的。 《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 《长阿含经》云: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
发布时间:2018-05-17
《杂宝藏经》中记载:以前罽宾国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灾难。当时许多阿罗汉各施神力,也不能逐走恶龙。后来祗夜多尊者来到恶龙的住处,弹了三下指,对恶龙说:"你立即离开,不要住在这里。"恶龙马上就转移到远处去了。 这些阿罗汉就问尊者:"我们和你都是获得漏尽平等法身,为什么你能驱走恶龙,我们却不能呢?"尊者回答:"我从做凡夫时起,直到现在,都是精勤地持戒,即使是微细恶作罪,也像对四根本罪一样护持,以戒的威力,所以能逐龙。" 由这一则公案,可以看出具戒的力量大。以清净戒体为所依,不论修福、超度、驱魔,或是成
发布时间:2018-05-17
弘一法师.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仪法会讲万泉记 我出家以来,在江 浙一带并不敢随便讲经或讲律,更不敢赴什么传戒的道场,其缘故是因个人感觉着学力不足。三年来在闽南虽曾讲过些东西,自心总觉非常惭愧的。这次本寺诸位长者再三地唤我来参加戒期胜会,情不可却,故今天来与诸位谈谈,但因时间匆促,未能预备,参考书又缺少,兼以个人精神衰弱,拟在此共讲三天。今天先专为求授比丘戒者讲些律宗历史,他人旁听,虽不能解,亦是种植善根之事。 为比丘者应先了知戒律传入此土之因缘,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东汉至曹魏之初,僧人无归戒之举,惟剃发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时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为戒律之始。当是时可算
发布时间:2018-05-16
《四分律》亦称亦称《昙无德律》,由罽宾沙门佛陀耶舍于姚秦弘始十年(公元408年)在长安中寺译出。它是汉传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广律,现行本六十卷。昙无德为付法藏第四祖优婆鞠多五弟子之一。 《四分律》的翻译据《出三藏记集》载,是秦主姚兴因鸠摩罗什的建议迎佛陀耶舍来长安,佛陀耶舍能诵《昙无德律》,司隶校尉姚爽就请他翻译。姚兴怀疑他只凭记忆会有错误,经过测验,佛陀耶舍能以三天功夫记忆药方户籍四十余纸,诵出一字不错,才加信服。 《四分律》的命名,有两种不同观点。道宣律师认为,是因结集时分四次诵出;而义净三藏则认为,是因梵本由四箧组成。《四分律》由四部分构成,初分为比丘戒,共21卷;第二
发布时间:2018-05-16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遗教经》 登坛受比丘戒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量的欢喜。这一直是我出家以来心生向往,满心期盼的愿望。 在步入戒场之前,我一直反问自己,为何要受戒?如何来受戒?受戒之后将如何?戒律是出家人安身立命、修行解脱的根基,为了升华圆满我们的慧命,我们才来到灵隐寺,从而真正走上通过持戒修行的成佛之路。 想起了刚出家时,我在寺院发心打扫殿堂,每天都干,时间长了心生懈怠,就抱怨:殿堂很干净为什么要天天打扫。当时寺院的师兄对我说
发布时间: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