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佛法为什么要应知应学呢,当然是有根据的。就按这佛字,原是人心的知觉;法字,本是万物的理性,这就是应知应学的要务。因世间这些明人,专研究知觉,而废弃物质,即创成一家的唯心论。再说这法字呢,是宇宙人生各样的物质形相,因世间这些智人,专研究物质,而废弃知觉,即创成一家的唯物论。又唯心论,将其知识研究的大有考据,可能维系人心,而能防于未然;唯物论,化验的有声,有色,能勘验当时的利害,顿成奇功,而能救于已然。已然者,如救火灾,当然不避焦头烂额,可立奇功;防于未然者,须要人心念念自警警人,如同防火之计,等于曲突徙薪,而不图人之感恩报德,亦无显其恩泽于物。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有奇功,此是唯心唯物明
发布时间:2024-04-06
摘茶偈【宋】汾阳善昭禅师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沩山与仰山摘茶时,沩山说:“终日只闻你声,不见你形。”仰山撼动茶树。沩山说:“你只得其用,不得其体。”仰山说:“我就是这样,你是怎样的?”沩山沉默良久。仰山说:“你只得其体,不得其用。”沩山说:“饶你二十棒。”在摘茶公案中,沩仰师徒通过得用得体的勘验,意在从相见体,从体见用,即体即用即相,体相用为一。清凉皓月,遍印千江,而终是一月,善昭以一句“更莫别思量”,截断学人的揣度妄测之心。大道无所不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动真际,普应群机。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
发布时间:2024-04-05
纪念|二月廿五 太虚大师圆寂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本集东西南北之人,成法喜禅悦之会,有大因缘,良非等闲!而不佞由海天万里,云水百城,今得与诸君晤谈一室,庆幸何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夫此一大事因缘,物物具足,诚能究尽其义,则凡出现于世者,皆有一大事因缘在也。又云:“佛种从缘起。”古德则曰:“识得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今既值善慧禅师提挈此大因缘网之宏纲,使诸君与不佞之心光,重重交映于眉月灵泉之间,能不相率一证佛法之大义,而忍令虚掷此大好之时节因缘乎?佛法大旨,要唯真俗二谛:以真谛故,超出世间;以俗谛故,普度众生。二义同时而无前后,二法一体而非对待。在
发布时间:2024-04-03
示众诗【宋】汾阳善昭禅师春雨与春云,资生万物新。青苍山点点,碧绿草匀匀。雨霁长空静,云收一色真。报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陈?云行雨施,品物流衍,资生万物,永不枯寂。在云雨润泽中,远望黛树似染,在山壁上衬成斑斑点点;近观碧草如梳,在平野上显得柔柔匀匀。春雨乍收,天宇澄静;雾云散去,景色真纯。我们修行之时固然需要有春云春雨的祥和之气,而行者的心境却似春雨初霁后的长空一般,渊深静寂,纯明澄澈,不动不摇。正如善昭在《坐禅》中所写:“月印秋江静,灯明草含鲜。”心与万物和,万物即吾心,这不仅仅是一种感悟,更是一种实证,不着丝毫痕迹,如波中月影,似镜里花光,玲珑澄澈,触目菩提。
发布时间:2024-04-02
七笔勾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首。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身似疮瘤,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终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独占鳌头,慢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长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终无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
发布时间:2024-04-02
子路问津【宋】翠岩可真禅师子路当时问要津,滔滔天下丈夫人。相逢相见若如此,更有春风春又春。据载这首诗是可真禅师颂灵云见桃花而悟道的公案,并化用《论语》中的典故,极具深意。诗首句以子路问津,譬喻灵云对诸法实相的探求;以隐士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之语,譬喻禅者向外寻求即是迷津,离道甚远矣,暗示学人应停止无谓的奔波妄求,回头就路,归家稳坐。“相逢相见若如此”,如果禅者彻见本来,就自然与真如实性“相逢相见”,而如长沮、桀溺一样息驾归耕,或像灵云一般“一见桃花更不疑”了。证悟后的境界自是“更有春风春又春”,一片太平祥和的景象,天地之音春意盎然。
发布时间:2024-03-29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此三宝,自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后,便已成立。当时,世尊是佛宝,四谛理是法宝,五比丘则是僧宝,这也叫做化相三宝,是佛教化众生的相状之意。化相三宝也叫做别体三宝,或是真实三宝,其中又有大小乘的区别:大乘以佛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则以丈六应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为法宝,声闻缘觉为僧宝。佛灭后,梵音沉寂,圣僧渐凋,化相三宝已不复再见。此时,则以土木纸像为佛宝,经律论为法宝,受具戒比丘为僧宝,即是住持三宝。如果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佛宝;佛性中具足一切净法,即法宝;无违诤义,即是僧宝,这叫做理体三宝。又佛中包含觉照之意,为佛宝;包含轨则义
发布时间:2024-03-29
稽首大悲主,圆满自在身。镜像水中月,而作难思事。微细法界尘,一尘一切刹。刹刹如尘众,无处不现形。众生一念间,一时平等应。如圆通所说,犹是分量数。惟我心自知,大士全不觉。——憨山大师观世音,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翻译中国话叫做“观自在”或“观世音”。“观自在”是约自利的解释,“观世音”是约利他的解释。“观世音”的“观”字,是能观的妙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可是其寻声救苦,不是以耳识的分别,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观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证得之后所发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观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间和三乘的正觉世间。“音”是音声,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的音声。观世音菩萨以智慧
发布时间: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