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云门寺【宋】智仁法师秦峰千古寺,岂易得跻攀。一梦几回到,片心长此闲。溪光涵石壁,秋色露松关。静室孤禅后,寒钟夜满山。这是一首饱含清韵、令人荡气回肠的题寺诗。首联写云门寺的高峻,也暗示云门禅风的高峻。颔联写几回梦里依稀,今日一睹真容,了却了平生夙愿,令人心闲意惬。那溪光石影,是关不住的秋色,正是禅机的显露;那浩荡的钟声,弥山漫野;那幽远的响鸣,横贯夜空,涤荡着大地,也洗涤着世间的机心,饱含清雅悠久的禅韵。“寒钟夜满山”句,是本诗的诗眼,是衲子们空灵禅心的芳香。
发布时间:2023-11-30
(十二)道生顿悟成佛说对禅宗的影响道生为什门四圣之一。他秉赋极高,悟玄理于言象之外。其所以倡导,妙契禅理,为后世禅宗大德所常言之。道生始幽栖于庐山七年,后游长安,师事罗什。《高僧传》卷七说:“竺道生,本姓魏,钜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为广戚令,乡里称为善人。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归依,伏膺受业。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鉴日深,性度机警,神气清穆。初入庐山,幽栖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万里随法,不
发布时间:2023-11-30
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在受皈依以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应当受学如来所制的学处,既然要受学学处,为了保证清净,无有垢染毁坏,就必须修行戒律仪。修行戒律仪应该注意的事,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安住净戒。也就是说,于自己所受学的所有学处,不亏损身业,不亏语业,于身语二业防护清净,无缺损,无穿漏,这就是安住净戒。二、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即七众弟子所受学的别解脱戒。于此别解脱善能守护,就是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于此应修行:(一)轨则圆满,即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成就轨则,随顺于毗奈耶,不为世间人之所讥嫌毁谤,不为持律者、学律者之所呵责,见者闻者,皆生欢喜赞叹,说名轨则圆满。(二)所行圆满,即
发布时间:2023-11-29
《信心铭》是东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作的一篇十分重要的禅宗文献。在这篇四字一句的偈颂类文章中,不仅明确提出了禅宗的理论原则,更详细介绍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就以全篇的最初四句为例: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从佛法的“至道”谈起,却又能落脚到“但莫憎爱”的行为上,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对佛弟子的修行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从这四句话入手,希望可以为大家进一步深入研习《信心铭》提供一些帮助。至道无难道有大道,有小道,还有外道,乃至旁门左道……然而这些都不是至道。以佛法的无上乘来讲,甚至声闻、缘觉、菩萨也不是至道。至道是什么呢?无上菩提、清净法身才是至道。佛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清净法
发布时间:2023-11-27
证道颂【宋】汾阳善昭禅师入圣超凡割爱亲,便同孤雁不同群。雪毛丹顶天然贵,清唳翱翔一片云。本诗以孤雁形体之美洁,品位之高华,形象地寄托了禅师高蹈浊世,翱翔于无量法界的志趣。“入圣超凡割爱亲,便同孤雁不同群”,禅者以证悟法身实相,普度法界含识为已任,自是超凡入圣,大道孤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学人常谓“和光同尘”,并以此认为至道。须知华藏世界无量众生,无量缘起,禅者自是平等一如,随缘度化,哪有什么圣凡的分别知见呢?孤雁高飞于法界,自是超群绝俗,宛如雪毛丹顶,清唳一声,翱翔在浩淼的愿王慧海中。
发布时间:2023-11-26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感慨:这人生好似一场梦。可是,转眼之后我们又在这如梦的人生中起种种的贪嗔痴,造种种的业,而忘记了一夜之梦是小梦,一生之梦为大梦,实在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菩萨从颠倒梦想中获得解脱,而我们众生却正是处在这种颠倒之中,众生背觉合尘、认妄作真的颠倒之相就好比是一个人迷失了方向,认东为西,以南为北。那么我们究竟颠倒一些什么呢,总的来说,世间众生有四种颠倒:一、对于世间诸行无常之生灭法,妄计为常,此为常倒。二、对于世间诸苦,妄计为乐,此为乐倒。三、对于世间诸法,不明一切无我,妄计为我,是为我倒。四、对于世间诸不净法,妄计为净,是为净倒。所谓妄认血肉之身为净,世间享受为乐,缘影之心为常,
发布时间:2023-11-26
三作为“佛国山”的灵隐飞来峰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佛教圣地陆续在中土得以构建和创造,一般认为,至唐代(618—907)时,中国也逐渐取代印度真正成为佛教的“中国”。但也有学者主张,世界佛教中心由印度向中国转移,也就是说中国成为“佛国”的时间应该更早,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就灵隐飞来峰而言,自灵鹫飞来,以飞来峰为中心的灵隐山佛教文化逐渐繁荣兴盛,并自唐末五代以来就有了“佛国山”之称。而以灵隐飞来峰为中心的杭州佛教,甚至被誉为“东南佛国”,成为江南佛教的重镇。自慧理和尚更名飞来峰并开山灵隐寺以来,灵隐山一带建寺、造塔、雕刻佛像等举措从未停止过,其佛教文化开始繁荣兴盛。据成书于南
发布时间:2023-11-25
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除了需要学习实践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四种正行之外,还有四种正行也需要我们用心去做,包括: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无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诸根不掉,就是根律仪。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掉是掉举,不让诸根在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相上掉动,就是诸根不掉。六根如门,是出生六识缘虑一切境界的增上依托处,我们如果想要使内心不生烦恼或少烦恼,就必须从密护根门做起。因此,修行用功最初的下手处,就应该修行根律仪。修行的人依戒律仪,时时以正念防心,令根于色境远离,虽见亦不执取其相。于色境界正现前时,不取随好,分别意识于可爱色等将生染着,于不
发布时间:2023-11-24